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什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元邦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结构合理;目标明确
  〔中图分类号〕 G6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9(B)―0018―01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这是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班级授课制中“教师讲、学生听”的痼疾,转而寻求学生独立思考下的“生生合作”。
  
   一、构建合作小组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
  
   一个教学班,在分组合作时应根据需要宜编成7~10个合作小组。合作小组过多,组间交流不充分,教师指导欠力度;合作小组过少,组间交流便会冷场。每个合作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编制。“组内异质”指的是在编制合作小组时,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如男女搭配、学生水平的低中高搭配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使每个小组都具有典型性,像一个浓缩了的小型班级,使每个小组的状态都具有真实性。“组间同质”指的是组与组之间在构成情况上基本一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各组“实力”基本一致,使交流时能够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合作小组产生后,应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便于形成默契,并定期对合作小组进行评价,以增强其活力。但小组成员可以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以便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具体参与某个小组的学习,借机做小组合作的指导工作,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等探究活动。各组员要积极参与、分工协作,发言时要有观点、有根据、有理由。教师指导要“面面俱到”,力求到每个合作小组中去,这样才能更贴近学生,才能随时关注和掌握到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进行调控,同时给予巧妙地点拨与导向。
   另外,小组合作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如,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倾听、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
  
   三、合理安排小组合作
  
   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充分地独立学习之后,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在大多数学生产生这种欲望时,小组学习的出现,就为学生的畅所欲言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因此,教师不应出示问题后,便要求学生立即展开合作讨论,而应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来思考。当他们心有所想、欲言不能之际,再组织小组合作讨论,最后形成正确的认识。
   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够格”进行小组合作呢?我想一定是确有价值的问题,或因问题大而难以把握,或因问题难而难以理解,或因问题似是而非易产生错误的认识。作为教师,还要安排好小组合作的次数。一堂课45分钟,安排几次小组合作讨论,每次给多长时间?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一般说来,一堂课安排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宜超过3次,每次时间不宜低于5分钟。时间短了,小组活动无法展开;时间过长,学生无所事事,势必造成浪费。
  
   四、小组合作目标要明确
  
   小组合作开始之前,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小组合作之中,要随时根据各合作小组的活动状态,灵活地做出调整。小组合作之后,要适时地做好总结。
   小组合作的活动是一个动态,一旦启动很难让它停止下来。正因为如此,小组合作开始之前,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像完成什么学习任务,如何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给多少时间,都应让各合作小组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要及时了解各合作小组的活动状况,灵活地做出调整。像多个合作小组的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时,教师要果断叫停,询问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或重提要求,或启发点拨,或略作讲解。总之,要让各合作小组处于正常而积极的活动状态。小组合作之后,要适时做好简要总结,褒优贬劣,使下次的小组合作能沿着正常的轨道运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01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