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秀红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能力;情景;兴趣;创新;反
   思;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B)―0087―01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的自觉状态,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获得理解与体验、感悟与思考。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多样的形式创设合理生动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鼓励创新,启迪心智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教师喋喋不休的讲授扼制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同时为了适应考试的需求而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标准答案,这样,以人为本的理念就难以体现,学生充当的角色也不再是学习的主人,而是“知识拷贝机”。
  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留足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探索,把发现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科学阅读,积极反思
  读与思历来为古人所重视。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在他的读书治学理论中,素来强调学与思不可偏废。而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读而不思,只流于追词逐句,不动脑筋地泛泛而读,照本宣科。事实上,阅读时有两大任务,一是理解把握文章的字词句和修辞,一是通过比较、归纳、思考,以洞悉文章的特别之处。事实上就是要做到科学阅读,积极反思,做到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四、释疑点拨,巩固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1)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2)要有一套符号系统,画法要简便,意义要明确、固定。(3)圈点勾划,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要根据每次阅读的目的来运用有关的符号。目的不同,标划的重点也应不同。如,学生在预习语文课文时,课文的段落层次、生字词、中心句可作为标划的内容。标划要正确,书面应美观。(4)要结合批注勤记。以期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朗读、默读、连读、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例如,在学习《热爱生命》这篇课文时,因课文篇幅较长,结构较复杂,理清文章脉络,理解围绕主题选择材料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出“粗读――细读――精读――连读”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在阅读方法上加以指导,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学会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感悟,进而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和主题。
  总之,初中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理念的实际贯彻下,应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编辑:郭裕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0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