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预设与生成的矛盾与和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伟
引题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既包括操作式的技术,又包括知识类的理论,甚至还有文化、情感、德育……无论是说课评比,还是教案交流,我们都会看到它们的多姿与多彩。然而,面对诸多的干扰因素,目标的达成往往却不尽人意。本期就让我们由此谈起,试图解开目标设计中的千千心结。
我曾听过一堂讲网络搜索引擎的信息技术公开课。其中一个小插曲,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一个学生在操作中偶然搜索到了自己刚刚建立不久的博客,这让他兴奋不已,但同时也有疑问:“每天都会有大量新网站和网页生成,搜索引擎是如何保障及时地获取这些信息的呢?”很显然,这个问题已经超出教师备课的范畴。短暂的尴尬之后,该教师提出让学生同样在搜索引擎中寻找答案。很快,答案出现了,尽管里面有些术语还是不怎么清楚,但学生终于还是明白了一二。
显然,该教师在对课堂进行预设的同时,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形成趋势没作很好的估计,以致出现这样的课堂尴尬。所幸他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发挥自己的课堂机智,使问题又回归了预设的轨道。但是,这样的教学机智,与其说是帮助了课堂,还不如说是打压了课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希望学生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跟随着自己的课堂预设进行活动,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提出自己意料中的问题,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活动与思考方式纳入到自己的课堂组织中来,这是教师在课堂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表现。而一切脱离开这个预设之外的课堂不确定因素,有的教师会当成课堂中的异数,要么束之高阁,要么一语带过。这样的课堂看起来严整有序,却很难唤起学生学习的活力。
在追求独立与创新的新课程体系背景下,我们通常的信息技术课堂是以操作为主导,而这样的课堂所生成的多样化趋向的例子却更随处可见。通过在网络搜索课中,学生搜索同一个关键词所产生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这一现象,我们提出网络信息多样化和网络信息的鉴别的重要性。在文本的加工与表达课中,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会造成录入文字材料存在时间差别,于是,有学生讨论能否利用手写或语音进行Word的文字录入的问题;在利用Word中的表格对多媒体作品进行评价打分时,有学生提出能否利用Word中的表格实现诸如Excel中表格的运算……这都是学生在学习活动实践中思考的结果。而在面对这样的课堂生成的不确定因素时,教师需要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正确的探索,及时改变课堂的设计模式和设计思路,利用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积极、及时地开展课堂活动,真正地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是为自己的思考而存在着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然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关注教材、研究教法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本身的研究。教师在关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课堂安排的同时,同步地加强对诸如学生基础、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之间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和心理状态差异,在应对课堂不确定因素上,为课堂预设多样化的教学通道,把课堂中随时生成的种种不确定,当成一种潜在的教学资源来看待,及时地改变课堂格局,积极引导学生兴趣,拓展思维空间,使教学预设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真正地将科学的课堂预设与对课堂生成的管理融为一体,才是课堂走向开放的关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2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