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有效学习服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倪来富
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引发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的变革,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辟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创设了条件、提供了可能。如何将可能转化为现实,需要教师从服务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思考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正确认识其优势,走出形式重于实质的误区。科学合理地运用,才能收到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效果。
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学习是学生主体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只能促进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教师的促进作用在于分析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及数学学科的特点,选择、运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将学习中的不自觉转化为自觉、可能转化为现实。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能为转化提供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支持和服务,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只有产生了需要,才会发生真正的学习。需要产生的前提是兴趣。现代教育技术超文本集成性的优势能生动、直观、形象地再现生活中的场景,将抽象枯燥的内容以动画、图片、声音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我利用课件创设了“小白兔和小灰兔比菜地面积大小”的情境,在讲故事的同时直观呈现出两个面积相近的长方形,并提出问题: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呢?这样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引出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探索的需要,学生很快投入到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发展思维是数学学习最显著的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而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性和逻辑性,这样学生思维和数学学习之间就形成“剪刀差”,这种差异需要借助媒体实现突破。现代教育技术动态模拟的优势能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学生思维和数学学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学生数学学习的误区
现代教育技术虽然能在数学学科和学生学习之间找到学习的支撑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但现代教育技术始终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只是教学成功的“外因”,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为使用而使用。但由于教师认识和操作上的片面,出现了运用过度泛滥、未能有效地服务学生的误区,具体表现如下几点:
1.简单照搬,忽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建构过程。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及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学习不仅存在个体的差异,还存在区域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忽视了这种差异,高举“拿来主义”的旗帜,盲目地下载现成的课件,然后根据课件流程进行备课和教学。如某教师教学《圆的面积》时,直接用从网上下载课件进行教学。由于课件原创者所在班级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较强,课件展示了多种探究计算公式的方法。这位教师教学时,这些方法学生想不到,教师只好把课件播放一遍,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这样忽视学生学习差异性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不能有效地为学生服务的。
2.追求形式,忽视学生学习的目标性
学生的课堂学习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在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运用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手段要为目标的达成服务。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首要原则是实用。但有的教师往往只注重课件的美观而忽视促进目标的达成。如有教师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用Flash创设了一个动物游戏的情境:色彩斑斓的图片、动听优美的音乐、动感十足的动画,单从制作角度来看,可谓精彩纷呈。但实际教学时,学生的注意力沉溺在课件中,无法感受动物排列中的“几个几”。结果主次不分,事与愿违。这样忽视学习目标性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显然是低效的。
3.按部就班,忽视学生学习的生成性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这说的就是教学生成的问题。基于学生虚体的可能教学进程的预设,肯定与学生学习实际有差异,这一差异也是教学资源。但有的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对学生把握不足,预设单一,使得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一种线性设计,课堂只能按照事先设计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如有教师教学《认识钟表》时,以为学生一无所知地走进课堂,课件对认时针、分针、数字等一个接一个进行介绍,然而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有关钟面的经验,课堂中就出现把学生拉回去一一观看的现象。这样忽视学生学习生成性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学生数学学习的策略
施拉姆曾说过:“任何媒体只要用的好,并适于学生的需要,它就会激励学生的学习。”这就需要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在科学分析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科学合理地选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只有运用时做到用之有理、用之有度、用之有效,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1.用之有理,合理选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虽然能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支撑,但再现场景、展示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制作课件,势必会增加教师工作的负担,有时甚至事倍功半。这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服务要合理选择,做到用之有理,切勿“舍近求远、舍易取繁”。如教学《分类》时,这一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周围可以找到大量的学习资源,而制作课件不仅花费大量时间,也不方便学生操作,这时就没有必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又如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由于小棒有一定的粗度,围的时候小棒的位置容易移动,当两根小棒之和等于第三根时,学生的操作往往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时就可以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是两条重合的线段,不可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2.用之有度,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地位
现代教育技术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运用时,要明确其“辅助”功能,正确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学生、教材及其他媒体间的关系,做到用之有度,用不越位,以免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如某教师教学《圆柱的认识》时,从学习内容引入、圆柱各部分的认识到底面周长与侧面的关系全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结果教师被课件牵着走,学生缺乏思维和体验的空间,效果不尽如人意,这就是一个用之越位的例子。所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要做到该教师讲解时要讲解,该学生自主学习时要自主学习,该与其他媒体结合使用时要与其他媒体结合等,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成支持学生学习的经典细节。
3.用之有效,科学把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时机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追求的是提高学习效能,即用较短的时间帮助学生用易于理解接受的方式获得数学事实。这要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用在最佳时机,用在最佳作用点,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钟面上时针与分针转动时的倍数关系即1时=60分,我创设了“龟兔围绕一圈树赛跑”的情境,让学生直观看到兔子(分针)跑了一圈,乌龟(时针)才走了一大格。动态地展示时针、分针运动的关系,效果较好。
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效能。只有我们科学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与不足,正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特点,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整合,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高效学习,学到知识、学到智慧、学到创造,这样的数学学习才充满生机与活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26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