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方式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红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的方向,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文本走向生活,在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不仅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角地位,让学生的学习个性、学习能力得以自由独立的发展,同时也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更是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有效更新。
一、教学方式的再认识
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指学生学的方法。
长久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教师如何教”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教法,如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实践法等等。这些方法本身没有错,但如果只站在教师的角度去理解,课堂就会失之偏颇,过多地留心教师怎么教,而较少关心学生怎么学。特别是在一些公开教学中,教师时时处处把握着课堂,与学生一问一答,一切都顺其自然,教师在课堂主角的地位、教师对知识的权威性根深蒂固。听课者对教师的课堂语言、朗读水平,甚至表演才能十分看重,公开课似乎就是教师才华的亮相。这样的教学,学生有思考却浮于表面跟着老师转,有合作却流于形式收获甚微,因此也就出现了“会考试不会做事、不会生存”的一些所谓的“高材生”。
在“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学方式的改变势在必行。教师的“教”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学”,所有教法的着眼点都应该是关注“学生如何学”,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有收获。要让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后台走上前台,从知识的接受者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真正实现有价值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因为这样的学习是学生从心底里乐意的,是由学生自己发起而不是被教师要求去做的,自然能够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空间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凸现发现、探究、合作等认知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自主的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先做后学,先会后学
先做后学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不事先规范他们做什么,才能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如在中年级的起步作文时,不先给出许多的条条框框,不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一系列的写作知识,而是让他们写写“我喜欢的事、喜欢的人”,用我手写我心,篇幅不限。这就是习作教学中的“做”,在这样自由、独立的“做”中,学生才写出了如此生动的语言:“我家有件大喜事,阿姨有小宝宝了。叔叔可高兴了,他成天笑嘻嘻的,像小狗一样听话,像老牛一样勤劳……”;“海鲜好,海鲜妙,我们的海鲜呱呱叫!”;“妈妈很漂亮,眼睛大大的,脸红红的,喜欢涂着口红,像一张血盆大口,戴着眼镜看起来很有学问的样子。”这些语言的表达方式都是学生从生活中学来的,有了生活的积累,学生的表达便如鱼得水,什么打比方、作比较、用叠词等等写作中该注意的方法、细节,都会在习作中一一体现。在教师评讲习作、总结方法时,就可以做到一点就通。这样少讲多练习,少教多学习,大大地提高了习作教学的效率。
2.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他们自由支配学习的时间,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效率才会发挥到最大化。
先学后教就是把学习的任务先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各自的特点有选择地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让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努力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多给学生一点时间,一些机会,让他们在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舒展个性,获得更全面发展。
如五年级的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给我们描述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以准确、优美的文字及总、分的表述手法,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这样的课文、这样的异域特色对学生来说充满神秘色彩,既向往又茫然,如果教师仅凭课上的讲解与提问,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及对自然风光的体验就逊色了许多。
这时课前预习的“先学”就起到了桥梁作用。预习时可以要求学生从生字词的掌握、段落层次的划分、文字表述的方式等几方面进行,提示学生可以采用查阅工具书、网络搜索、向父母请教等方法进行前置性学习,并把自己学习时学懂了什么,关于课文还有什么疑惑、还想了解些什么等及时记录下来,以便课上交流讨论。
在课上,教师放开手脚,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汇报自己先学的收获,此时有的学生正确认读了生字词、解释了它们的意思,有的学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有的学生展示课前查阅到的图片、文字、甚至音乐家贝多芬的交响乐唱片等各种资料,也有的学生从写作特色上做了交流,还有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在汇报的时候希望得到其他同学的补充与提示。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后,迅速准确地把学生的疑惑问题进行整合,和学生一起提炼出本课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这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确定的本节课需要“教”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
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教”不再是照本宣读,公布答案,而是紧紧依靠学生的“学”,逐步引导。先引导学生整体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分别怎样写的,让学生发现每个方面的描述都围绕着音乐进行;再一一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音乐、视频、解说等影像资料,在优美的画面中和曼妙的音乐中,学生渐渐走进了维也纳,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音乐对于维也纳就如同空气一般,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当之无愧,他们的脸上充满着喜悦和释然。这时,再让他们谈谈对维也纳的印象时,个个头头是道,课文内容已经融化于他们的思维中。这样的课堂学生积极性特别高,学得兴趣盎然,学得卓有成效。
当然,这里说的“学”有时是课外的预习,有时是课内的小组讨论,学习的内容也常常是教师根据学情具体确定了的,同时会给予恰当的指导。而学生自己能独立学会的,或者他们通过思考讨论后也能学会的知识,教师则不教或者少教。如此,先学后教就不仅是时间顺序,更体现了“学为根本”的教育理念。
3.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学生不具备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时,教师就要更多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科学的方法。如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还没有形成,需要教师慢慢地教着、扶着,这段时间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先教后学,边教边学,着眼点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法,是为了以后的不教,致力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一年级的拼音教学时,我们可以先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先看看图,知道图上画了什么,说说图意,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规范语言的积累;然后再看看穿插于图中的拼音字母,了解插图想表达的其实就是这个字母的读音;最后听老师示范发音,掌握发音方法,再跟读练发音。在反复几堂课之后,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方法,这时可以慢慢放手,教师教一个,学生自己学一个,让他们试着看看图意,猜猜发音,记记字形。最终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体。
爱因斯坦认为,当一个人忘记了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一切知识之后,留下的便是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该给学生留下什么呢?当前,在多元开放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更要具备独立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大概就是爱因斯坦所认为的学校留给孩子们的真正的教育吧。那么,就让我们把两只曾经攥紧孩子的双手松开来,还给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一个自由的生长环境,让他们尽情地感受生活,在无拘无束的探索中全面而自在地成长。
(陈红,如东县实验小学,2264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3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