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探索“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立敏 楼利琴 奚柏君
摘要:通过对纺织工程专业“3+1”学制教改试点的实践,可以探讨高校工科专业培养现代制造业急需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
21世纪,知识和人才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地方综合性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我院借鉴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纺织工程02级学生中实行了“3+1”学制教改尝试,目的是为绍兴纺织业的发展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所谓“3+1”学制,即4年制本科的前3年在高校进行系统的教育培养,第4年到企业结合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科研开发实际,由高校与企业共同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最终完成毕业设计。
“3+1”学制模式的构架
“3+1”学制改革的目的和指导思想纺织行业在绍兴经济发展中占有绝对优势,绍兴的纺织业是全国闻名的,虽然企业数量多,但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个私企业为主,缺乏纺织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纺织品设计人才。因此,纺织企业生产的多是翻样与仿制产品,出现了“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的怪现象。因此,企业对纺织人才需求非常大,然而“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虽然经过良好的专业理论培养和一定量的实验、实践的训练,但与企业需要的训练有素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之间还有差距,主要表现为实际工作经验欠缺,工程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不强。如何使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性、技术性、应用性在教学体系中体现出来?如何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工程素质?如何使大学毕业生适应企业需要,担当起生产研发的重任?这是我们的教改所面临的最初课题。工程实训是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养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在纺织工程教学体系中突出了工程实训环节,依此作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改方案。在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及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我院充分利用绍兴纺织产业的优势,因势利导,采用“3+1”模式,实施校企产、学、研全面合作,加强了大学生工程实训的内容,与企业共同培养纺织应用型人才。
“3+1”学制的设计纺织工程专业采用“3+1”新模式,加强工程实训环节,必须对原纺织工程4年制本科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首先,对大一、大二的公共基础课程不加变动;其次,对专业课尤其是专业实习、实践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提前,利用学院3~8年的弹性学分制,把大四第7学期的课程提前到大三选修,同时将大三的实习、实践时间相应缩短,在大三完成所有专业课程教学;再次,将大四第8学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提前到第7学期,延长为一年,这一年学生主要在企业实习,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科研开发情况,选定毕业设计题目,在教师与企业高级工程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在企业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学生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研发过程以及科研项目研究情况等,了解、熟悉和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活动,强化工程实践,并选取适宜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同时,要在实训中学习企业文化,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逐渐养成良好的工程素质与创新精神,成为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3+1”学制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领导重视和社会各方的支持是教改得以开展的根本保证让绍兴纺织业从贸易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等贸易摩擦的泥潭中走出来,将绍兴纺织品生产和贸易从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的竞争优势,使绍兴纺织业在新世纪中继续做大做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摆在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前的艰巨任务。因此,纺织工程“3+1”教改项目的设计、制定与实施的全过程都得到了政府、企业、学校领导的关注与支持,该项目被立为2004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招标项目《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子课题。
遴选优秀企业作为教改实训基地是教改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绍兴地区虽然有几千家纺织印染外贸企业,资产规模上亿的也有几十家,但要作为大学生工程实训基地,还是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因为这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得到系统、良好的工程实训,能否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我院选择教改合作企业时,要求企业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该企业应在行业中属于佼佼者,不论在资产规模、经济效益上还是在产品工艺和生产管理上,都是在近几年本地区同行业中领先的。(2)该企业应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和明确的发展规划,基本具备现代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管理体制。(3)该企业应有具备研发创新能力的人员,近几年有省、市、县科研项目或技改项目,企业本身的高级工程师或设计师之类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最好是科班出身的,这样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沟通,对学生进行指导。
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实现校企双导师制是教改质量的有效保证现代纺织生产虽然不像高新产业那样要求具有高新尖技术,但也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的高新设备和仪器,需要精通CAD/CAM等设计、生产系统,因此,培养现代纺织行业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需要有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的多学科的师资队伍。但是,具备多元化知识的“双师型”指导教师毕竟是少数,所以我院博采众长,采用校、企双导师制,指派有专业特长的高校教师与企业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共同指导大学生的工程实训和毕业设计,以保证教改质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改实施成功的保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没有学生群体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不可能成功。因此,必须充分调动纺织工程02级学生参与教改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要做好“3+1”教改项目的宣传推介工作,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3+1”学制教改的目的和实施计划,明白加强工程实训与今后工作就业和发展的关系,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其次,要做好学生的学业指导工作,根据参与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制宜地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合理选课,提早修完专业课程。再次,要做好下企业实训阶段的专业辅导及毕业设计指导,根据企业的生产科研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学科背景、最新动向及专业技术的介绍,让学生学得更深、更透、更全面,使学生感觉到日有所进,月有所长。
纺织工程“3+1”学制实施的效果评价
2006年6月中旬,我院首批毕业的“3+1”试点的学生已走上工作岗位。为正确评价和完善“3+1”学制改革,7月初,我院召集试点学生、就业单位及实训合作单位的相关人员、主管领导、校外指导教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等进行了座谈。
试点学生认同“3+1”模式“3+1”试点学生对教改的感受最深刻,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就业形势好。由于学生有了一年的实训经历,已具备了较好的工程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很受企业欢迎,挑选工作单位的余地大,薪金相对较高。二是岗位适应能力强。学生在企业实训中已了解到企业里做人、做事的方法与态度,因此工作后很容易融入企业文化中去,有很好的亲和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易开展工作,取得成绩。
用人单位与企业对“3+1”试点学生评价高“3+1”试点学生因具有实训经历和生产研发经验,与同期到企业工作的其他大学生相比,角色转换快,动手能力强,工作作风硬,肯吃苦,没有一般大学生的娇、骄二气,很容易受到企业重视,能更快地得到重用和提拔。
提供工程实训基地的企业单位欢迎“3+1”模式企业参与高校大学生教育培养,这种创新模式得到企业的欢迎。企业可以借助工程实训基地的平台,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所需专业的学生来企业实训,有机会培养与挑选符合企业文化理念和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同时也可以深化与高校在产、学、研方面的全面合作,拓展企业的发展视野,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
总之,加强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训教学,建立培养工科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精神的教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校企合作,采用“3+1”学制模式,强化工程实训,是培养应用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值得进一步探索、实践,并不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沈徽青,韩慧.地方综合性大学教改再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43-44.
[2]江冰,吴如漪,周燕,刘丹平,王萍.“3+1”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2,(3):60-63.
[3]王孙禺,张彦通,谢冰玉,等.我国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与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1-7.
[4]罗炳金,邵灵玲.纺织品设计专业“产、学、研”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2004,(5):93-95.
作者简介:
唐立敏(1969―),男,浙江绍兴人,讲师,绍兴文理学院纺织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纺织教学及实验工作;
楼利琴,女,副教授,绍兴文理学院纺织服装系副主任;
奚柏君,女,教授,绍兴文理学院纺织服装系主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49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