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思探究”谋高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艳琴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讲究的是“诱导思维、探索研究”。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其所涵盖的内容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了解到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而地理教学的目的就是总结出这些地理现象的规律,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地理学科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地理非常适于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应用。
“诱思探究教学”设计为观察――思索――启发――研究四个环节。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地理教学中“诱思探究”法的尝试。
一、精心备课
课堂教学效果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但最根本的一条是教师对教材理解掌握的深透程度。在备课中我追求两个境界,一是把教科书读“厚”。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从教材前后的联系中弄清本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2、细致分析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3、弄清本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二是把教科书读“薄”。也就是在熟悉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研究“教法、学法”,把文本上的文字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能够吸引学生视听的课堂“台词”。
二、自主预习
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预习要求,培养其课前预习的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地理预习的方法。开始时,学生的预习仅仅是忽略图形、粗略看书、简单填空(学案主干知识)、做几个会做的题,既没有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也不能明确疑点、难点。所以,教师要明确要求预习环节:明确内容及课标要求――学习教材(分析图形)――完成主干知识(整体把握)点击思维――即时巩固。预习过程中要用双色笔做笔记,标出疑难点,要善于发现问题。
三、课堂探究
1.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动起来。允许学生出错,不打击学生;对积极参与或有进步的学生要适时、真诚地给予表扬;适时运用竞争、游戏等方法营造活跃、向上的课堂气氛;运用现代教育设备技术手段,多感官刺激学生,让学生形成“我的课堂我精彩” 的理念。
2.互动探究的问题设计要有层次,要多结合实际,回扣基本知识,注重知识的生成;互动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探究的过程尽可能有引导地放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学生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精讲点拨。
3.让质疑反思落到实处,不再是一带而过。可让学生讨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所学知识、解题方法、探究感受、学习收获等。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通过多人次的提问、每节课的强化,督促学生形成习惯。
4.合作学习。根据班级、学生的差异划分学习小组,选配有能力、负责的组长。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进行认真的设计,对合作学习的结果及时或定期评价,真正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目标。
5.注重检查落实评价,促进良好习惯养成。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评价表,对学生学习各环节及时评价,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乐趣。
四、把课堂小测作为课堂结构的必备环节,为构建高效课堂设置底线
课堂小测分为课前小测和课后小测。
课前小测的内容是上一节课重点学习内容的复习和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诊断测试,教师从中发现哪些问题是学生会的、哪些问题学生还有疑问,从而确定本节课的“讲点”,制定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如讲授高一地理必修――《河流地貌的发育》时,我设计了如下课前测试题:1、如何判读向斜和背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2、冰川侵蚀堆积地貌和风力侵蚀堆积地貌有哪些?3、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有哪些?问题的设置,是检查学生对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问题3的设置,是本节要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课前小测的检查方式一般是教师抽查,学生同位互相检查,粗略统计结果,对错题面较大的教师集中点评。问题一般以提问为主,以学生回答问题的生成点为讲点,引入课堂教学。
课后小测是下课前五分钟,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进行形成性测试,以此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找准备点。检查方式以书面回答为主,教师抽查学生答案。课堂小测不但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起到鼓励作用,而且也为教师实现精讲设置了底线。
五、注重多媒体教学及地理教具的使用,为实现高效课堂增加助推器
地理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的学科,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具和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视野,也可以起到教师不费一言而学生茅塞顿开的良好效果。如多媒体演示河谷的形成过程,学生可以直接观察河谷的形成,形象直观,便于理解记忆。这样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先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和知识储备,学习效果要好多了。高中地理涉及到“板块运动”、“地球的运动”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如果仅靠教师讲述,学生想象,无疑是十分困难的。但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则可再现事物发展过程,让学生获取认知。“海陆变迁”、“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等优美逼真的课件,不但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宇宙奥秘的好奇心。
“诱思探究”教学,师生处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互相协调,教师善教,学生爱学,心灵沟通,教与学的效果都很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5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