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嘉祥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可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极大激发。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思考,鼓励学生发现疑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相切互磋。而后,教师因势利导,放手让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诱发多相思维。学生在对文中主人公小弗朗士的形象作了初步分析之后,有的学生认为,小弗朗士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有的认为,小弗朗士是个不诚实的坏孩子;也有的认为,小弗朗士是个先坏后好的孩子;还有的认为,小弗朗士是个有点好又有点坏的孩子。众说纷纭,各有根据。此时,教师可以顺着学生多相展开的思路,抓住本课“人物外表形象反映人物内在心理”的基本训练任务,就势提出:小弗朗士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以此问题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加深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辩驳。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始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探索,提倡勇敢质疑和据理争论,促进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二、尊重学生的学法差异
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和认识水平有明显的差异,在学法上也有各自的特点。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学生们采用了不同的阅读方法:有的学生读一段归纳一段,然后给全文划分段落,概括文章的中心;有的学生结合课后练习题中提示的重点问题,展开阅读;有的学生结合文中的内容进行比较阅读,并列出表格;还有的学生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在读中多加体味、思考……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既需要灵感,也需要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问题一经提出,如果马上就让学生回答,可能只有个别学生能达到这样的思维敏捷程度,而多数学生将失去深入思考的机会。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创设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的同时,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实现创造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自己包办代替。如在课堂教学中,一位学生回答错了,教师可能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1.对错误的答案不予理睬,或另请他人回答;2.教师努力引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3.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学生自己说服自己,寻找到最完美的答案。以上几种处理方法,第三种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因为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决定,不但会使学生觉得自己受到重视,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五、营造愉悦自由的氛围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真正自由的活动才可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由的氛围中使学生产生无尽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识字课上将生字“吹”、“拉”、“弹”与班上同学所学乐器相联系,让学生演奏乐曲,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接着教师出示“吹”、“拉”、“弹”的乐器名,让学生将这些乐器名按偏旁分类,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列出的词语分类。于是,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找出了按字形结构、按字音等十几种分类方法。之后,教师继续进行引导,让学生对这十几种分类方法进行比较,看哪些方法最合理、最简便。这种愉悦自由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既掌握了生字,又开阔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六、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应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从全班到小组,从小组合作学习到个人独立学习,都应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分享到创新的喜悦。如在“赞美春天”这节语文活动课中,先让学生观察春天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然后,让学生听《春》录音,边听边记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思考如何用绘画把它表现出来。一节课过后,展现在师生眼前的是一幅幅紧扣文章语句的画作:月亮下去了,朝霞出来了;草儿、花儿,绽开笑脸,扭着腰肢,醒来了;牵牛花是登高运动员,喜欢爬呀爬呀,一会儿爬东,一会儿爬西,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来个翻身……学生在这样的创作中实现着自我超越,创新意识也由此得到升华。
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弘扬创造精神,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人。
(责任编辑 赵永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0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