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全录 纪民

  摘 要 从剖析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内涵入手,探讨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要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胆创新高职院校的宏观管理体制、办学及投资体制、内部管理体制。
  关键词 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36-0024-02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指引下,我国高职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但是,这种发展更多地体现为外延的变化、规模的扩张。当前,高职院校发展中仍存在诸多深层次、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办学方向不明确,办学定位不清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办学活力匮乏等。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源于我国现行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所存在的缺陷。
  1 宏观层面上,各级政府权力集中,体制僵化
  1.1 领导体制上,以政府管理模式管理学校,管理效率较低
  尽管高职教育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本科教育的教育类型,但目前高职院校领导干部体制、管理机构的设立基本上是参照政府的行政模式设置的,并实行与政府相同或相似的管理运行机制,这也与本科院校的管理体制极为相似。在这种体制下,学校管理势必会出现问题:一方面,在管理决策中行政意志、部门意志过分突出,忽视人才培养目标需求,没有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兼职教师和行业企业在管理学校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管理重心上,行政地位和部门作用过分彰显,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不够突出,造成学校各行政部门及工作人员为师生、为教学服务的主客体关系倒置,管理效率低下。
  1.2 管理体制上,办学自主权没有落到实处
  尽管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逐步简化各种行政审批手续,但是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仍然未能落到实处,高职院校的机构设置、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招生考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大多套用本科院校模式,审批条件及程序复杂,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不同之处。为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进一步下放办学自主权,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2 中观层面上,高职教育办学主体单一,投资 主体单一
  2.1 办学体制上,以国家为主体的单一办学格局缺乏活力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是典型的以国家为主体的体制,国家和各级政府既是举办者又是管理者。尽管近年来社会力量办学得到一定的发展,但规模小,基础弱,地位低,发展不平衡。由于办学体制使举办主体之间力量比例失衡,导致强势力量单纯追求办学利益,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忽视办学质量,难以适应社会各方面要求。同时,高职院校由政府来调控,政府的局部决策偏差极易造成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偏差,政府作为举办主体的局限性必须通过多元办学主体参与才能克服。
  2.2 投入体制上,政府投资的单一渠道的“瓶颈”作用凸显
  尽管我国的高职教育投资体制逐步开始由政府投资单一化向政府、社会、个人投资的多渠道发展,但目前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并且没有设置生均拨款预算。有限的投入不能完全用于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这种单一的投资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经济明显不协调,既不利于缓解国家财政压力,更不利于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难以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优质高职教育资源需求与教育经费短缺的尖锐矛盾。
  3 微观层面上,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缺乏特 色、效率低下
  在内部管理体制方面,高职院校大都套用普通高校模式,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较为稳定的政治管理、行政管理、学术管理三块。这种领导体制存在不适应现代高校组织结构的缺陷,无法适应高职教育市场化、开放性、应用性的办学规律。权力过分向行政管理偏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的权威作用将被削弱或忽视,从而导致管理粗细失当、效率低下等问题。
  在内部管理模式方面,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大都实行“压缩饼干”模式,一些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模式,表面上是建立了校、系(部)二级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沿用中专或套用普通高校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缺乏职业教育个性与特色。这种集权式的管理模式刻板僵化、信息迟滞,很难对社会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对职业教育消费者需求很难做出及时回应,整个体制缺乏活力和应变力。
  4 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对策分析
  4.1 创新职教管理宏观体制,改善高职教育发展环境
  1)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广泛联合行业企业,制定高职院校发展规则,统筹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整个高职院校的层次、类别结构和发展规模的要求,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统筹学校布局、层次设置。
  2)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加强指导,提高服务功能。政府要转变职能,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出台《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条例》等规章制度,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其发展。
  3)逐步下放权力,保证高职院校发展自主权。加大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权,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教育投入,减弱对办学条件、专业设置等方面的统一调控,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4)建立分工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行政体制。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多主体性、多层次性,管理职责的分散性,应实现归口和协调相结合、行政部门和咨询部门相结合、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部门相结合的行政体制。
  4.2 创新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建立一主多元、刚柔并济的投入机制
  1)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形成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①大力推动各类公办高职院校战略性整合和重组,统筹职教资源协调发展。一方面,可以改变高职教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重复设置的状况,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激活增量;另一方面,理顺管理关系,明确办学职责,实行特色办学。②大力推动校企联合办学体制创新。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人才培养规律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必由之路。因此,高职教育应更注重校企联合办学的体制改革与创新。可以借鉴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经验,引入市场机制,探索高职院校多形式的股份制合作方式,促进校企联合办学。③加快行业企业集团化合作步伐,促进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增长与共享,走规模化、连锁化、集团化办学的路子,通过体制改革与创新,激发高职教育整体发展活力,发挥规模效益。
  2)健全投入机制,确保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高职教育的投入,应当由受益方即政府、企事业单位、受教育者个人分别承担。其中,政府作为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和主要受益者之一,应该在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承担主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和个人作为高职教育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同样应该在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上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强化政策立法,尽快制订、修订落实有关职业教育的投入政策,各级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发展基金,对于高职院校用于教学基本建设的贷款可以享受利率优惠、政府贴息等政策支持。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4.3 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1)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体制。高职院校的健康运转有赖于一个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系统的支撑。①建立扁平化结构的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组织,逐步简化管理层次,强化与市场接轨的职能处室,精简事务性部门,向系部放权,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②建立专业教指委、专业带头人等制度,逐步提高教师在学校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彻底改变以行政管理系统为中心的局面。③以资产为纽带,深化高职院校后勤产业改革,推行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2)积极推行全员聘任人事制度。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遵循“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在严格定编、定岗、定职责的基础上,对全体教职员工实行有限期聘任制,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通过竞争,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兼职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队伍活力。建立产权保护制度,保护、支持教师创新。
  3)建立绩效分配制度。绩效分配制度是完善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资和岗位津贴为主要内容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分配制度。为此,应积极推行校内结构工资制度,将活工资、国家政策性补贴与学校创收用于分配的部分,一起作为课时津贴和岗位津贴重新分配,适当拉开档次,强化分配的激励功能,分配向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和技能人才适当倾斜。对优秀拔尖人才、专业带头人、中青年教师骨干与管理骨干实行特殊津贴,以利于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引进、培训及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创新教学管理机制[N].中国教育报,2002-9-12(3).
  [2]李本初.高等职教教学质量管理改革初探[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3]刘馥,孟庆富,等.高职教育改革重在制度创新[J].辽宁高职学报,2001,3(3):76-77.
  [4]王明伦.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目标系统的构建[J].职教论坛,2003(17):28-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2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