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要让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就应该要尽可能地做到创造性地教。教学的活和课堂的活,是要使课堂上呈现出教师、教材、教法、教境(教学氛围)四位一体,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四者和谐发展的运作过程。
【關键词】浅谈方法 创造 中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3.047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教师引导,启发思维
创造离不开思维,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是智力的翅膀,是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丰富的想象力在创造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启发思维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让学生动脑、动口,独立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了“圆柱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20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3厘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道题目的一般解法是先求出圆柱体的高,再进而求解,这样做显然较为麻烦,因此,我通过演示,让学生再次回复圆柱体的体积推导过程:将一个圆柱体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并切开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然后,我问学生,将圆柱体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并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学生很快能说出,体积没有发生变化,拼割成的长方体的长即是原来圆柱体的底面周长的一半,宽即是圆柱的底面半径,高即是原来圆柱的高。我再把这个拼割成的长方体调换一个位置摆放,将这个长方体的长和高的这一个面作为底面,问学生:“这时候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多少?它的高又是多少?”学生即很快回答:“这时候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200÷2=100(平方厘米);它的高即为原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5厘米。”我再要求学生求出这个长方体即原来圆柱体的体积,因此学生很快求得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100×5=500(立方厘米)。
二、动手实践,启发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是靠老师演示把科学道理证实给学生,学生是这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如果,我们教师通过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从中得到科学结论,这样学生自己就成了知识的探索者,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和探索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圆柱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把高8厘米的圆柱体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体切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圆柱体增加32平方厘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题我没有自己动手操作,而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利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并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很快能认识到: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但表面积发生了变化,比原来圆柱体的表面积增加了两个长方形的侧面。这个长方形的长即是原来圆柱体的高,宽即是原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因为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圆柱体增加了32平方厘米,而圆柱体的高为8厘米,因此学生很快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32÷2÷8=2(厘米)。并迅速求得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3.14×2×2×8=100.48(平方厘米)。
三、通过练习,训练思维
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还需要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实际练习,因此,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在训练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在进行数学复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批参观团乘坐若干辆汽车外出参观,每辆汽车坐3人,正好坐满,后来又增加了20人,因汽车不够,只好重新分配每辆汽车的乘坐人数,有的坐4人,有的坐5人,正好坐满无剩余。已知坐5人的车辆是坐4人车辆的2倍,问这批汽车共有几辆?这批参观团现在有几人?”
这题数量关系较为复杂,学生无法直接列式求解,这时候,我启发学生可抓住汽车辆数这个不变的量进行分析,我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因为参观团人数增加了20人,而乘坐的汽车辆数没有发生变化。原来每辆汽车坐3人,现在每辆汽车或坐4人或坐5人,如果每辆汽车坐4人,则比原来每辆汽车多坐:4-3=1(人);如果每辆汽车坐5人,则比原来每辆汽车多坐:5-3=2(人)。又因为已知坐5人的车辆是坐4人车辆的2倍,所以可得,原来每辆坐3人的3辆汽车,其中一辆多坐1人,还有二辆则多坐:2×2=4(人)。即为在每3辆汽车中,现在可比原来多坐:2×2+1=5(人)。因此可得,参观团乘坐的汽车辆数为:3×[20÷(2×2+1)]=12(辆);参观团现在的人数为:3×12+20=36(人)。
四、精当提问,点拨思维
精当的提问可以很好地启发和点拨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了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五年级学生去植树,如果按1名女生和2名男生为一组,则女生分完后还剩8名男生;如果按1名女生和3名男生为一组,则男生分完后还剩10名女生。问参加植树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题较为复杂,学生直接列式显然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候,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进行解答,而是提出一些与这题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找到解题的答案。
我先问学生:“如果按1名女生和2名男生为一组,女生分完男生还多8人,可以知道什么?”学生马上回答:“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多8人”,我又问,根据“如果按1名女生和3名男生为一组,则男生分完后还剩10名女生。”又可以知道什么?学生马上回答:“男生是女生的3倍少30(3×10)人。”然后,我再问学生:“既然知道了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多8人和男生是女生的3倍少30人能不能进行解答呢?”这样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女生人数为:(8+3×10)÷(3-2)=38(人);男生人数则为:38×2+8=84(人)。或:(38-10)×3=84(人)。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教师如果能在教学的过程中,用教的思路引导学的思路,用教的智慧启迪学的智慧,用教的情感激发学的情感,那么,学生的思维一定能得到发展,学生也能很好的理解知识,自觉地运用知识,而且使学生懂得怎样学习,并掌握学习方法。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他们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6918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