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五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阅读能力指的是阅读理解能力,包括阅读语能、阅读才能、阅读智能和阅读技能。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英语教学大纲中的一项具体要求,英语阅读就是通过视觉测览文章,把握关键词的信息,借助大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材料,进行快速加工反应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粗略阅读、精细阅读、推测阅读、概括阅读和拓展阅读”几个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在方法上进行一些改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师,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领悟之源光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叶圣陶先生的观点说明了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处于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于阅读,章熊先生有其独到的见解:“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一直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教学材料进行视线扫描、筛选、思考理应成为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的重要工作。为此,总结了一些教学中的经验,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便得到和同行进一步交流的机会。
   一、粗略阅读
   阅读者通过对文章整体进行粗略阅读,找到主题语句,就能知道段落主题,这种粗略的阅读方法我们称之为"略读"。在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中心开展阅读,并且学会关注关键词语,找出主题,并在此基础上推测文章的段落大意,从而实现理解文章的目标,这也是为后面的细读做好准备。如在 六年级U nit5 "Seasons"这一课时,先让学生略读课文,然后找出文中的主题,用选择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文章讨论的主题是The seasons in New  York.
   二、精细阅读
   精细阅读要分段进行,重点关注语言结构、语言点和信息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帮助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文章的段落之间紧密联系,它们都支撑文章的主题,所以,引导学生进行精细阅读,把握文章及语言结构,对于促进学生正确理解与把握文章的主题,了解文章的整体大意非常关键。如在教五年级 Unit 6"Doing housework",让学生细读引言部分,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Who are they? What me they dong?"等,教学设计简单明了,学生仔细阅读后,很容易找到答案,也就自然地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三、推测阅读
   有时文章会隐藏许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推测阅读才能解决问题,如有些语意之间的因果关系、陌生单词的含义、语言表达方法等,文章中没有直接体现的含义,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的关系进行推测,这是小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猜词能力,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当然,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除了积极帮助学生讲解外,还要督促学生善于运用语言学习工具,如字典查阅、网络搜索等,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概括阅读
   概括阅读要求学生从文章的标题入手,归纳文意要点,了解文章大意。概括阅读最大的好处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如五年级Unit7"After School"课后,让学生阅读并根据首字母提示填写,以归纳的形式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五、拓展阅读
   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英语阅读素养。首先,帮助学生选择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阅读材料,还要体现文章的语言点、语法,并有一定的生词量。其次,根据学生和阅读材料特点,在阅读时间上进行合理的控制,一般情况下每篇文章阅读时间不超过5分钟。再次,要注重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因为“如果一个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那么他不仅能够轻松地完成学业,而且能满足其他方面的兴趣。”因此,要鼓励与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并逐渐形成习惯。
   另外,注重对学生拓展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要求学生默读,因为默读是靠视觉对语言文字信息感知进行的一种阅读形式,视觉感知信息的速度远比出声速度快;其次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耍过于关注单词,不要逐词逐句的阅读,这样不仅容易影响阅读的速度,而且也不容易把握中心文意;再次要求学生学会猜测生词,在阅读时,不要遇到生词就查阅词典,而是学会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推测,尤其是在不影响文章大意的情况下更应如此,只有这样,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才能提高。
   经过以上长期的、持续性的技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其阅读的速度和对文章把握的准确性,部得到了提高,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发展,将成为今后继续奋斗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章熊.阅读训练与阅读测试人民[J]人民教育,l984(09):50-51.
  [2]蘇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I98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48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