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历史课堂情境问题设置与开放性思维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针对高考全国卷开放性试题对学生开放性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的要求背景下,結合中学历史教学实例对历史课堂情境和问题串的设置来探讨对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全国高考开放性试题;课堂情境问题设置;开放性思维培养
   全国高考卷中的开放性试题追溯至2010年,历经几年变迁有鲜明的延续性,即“保持学术高水准,考察学生平素之学养,考察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去独立地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①。面对这一趋势,中学历史教师需要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和对史实单一的评价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开放性思维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那么,中学历史课堂情境问题设置能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设置和充分的讨论来提升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本文将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例对历史课堂情景和问题串的设置来促进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进行探讨。
   首先,在构建系统的时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一些争议性的材料引入到教学中去启发学生。通过这些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构建时空秩序知识体系及逐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和评价问题的开放性思维。
   如引入如下材料:“1937年开始,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一被正式定为美国的联邦法定节日“哥伦布日”。而哥伦布日在当代成为最具争议的节日之一。
   美国总统特朗普说: “欧洲人的永久到来...是一个变革的事件,不可否认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过程,为我们伟大的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公告中宣布承认哥伦布的探索精神。但他说,国家应该“也承认在欧洲新移民到来之前,长期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美洲原住民的故事,及其所反映的痛苦和苦难。”美国印第安人全国大会副主任罗布特?霍顿曾说:“我们对那些不是原住民写的,受众群也不是原住民的历史资料总是持怀疑态度。这段历史不是我们写的”。也有人指出,历史上所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说法是以欧洲为中心,实际上,北美大陆早就有了原住民。由于哥伦布以为他抵达的是印度,所以把这些原住民称为“印第安人”。”
   开展放性问题:归纳以上几种观点,分析他们的立场分别是什么?你觉得他们提出观点的理由是什么?当代价值观中提出你的观点并用史实证明你的观点(引导学生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当代全球一体化,近代化价值观,西方国家,亚非拉国家等角度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思考是否有更好方式来推动全球一体化?分析为什么当时的评价和现在的评价会不一样?在当代价值观中如何看待新航路开辟?它对我们当代社会有什么影响或启示?对未来社会是否有影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思考。这几个方面的问具体能解决到哪个程度需要视学生的学习进度而定。
   第二,在历史课堂中,通过设置课堂前后冲突或相反的情境引发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和提炼观点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如学习戊戌变法时我们可以设置情境,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不到三年之后,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清末“新政”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戊戌维新时的改革方案。连顽固派的首领慈禧太后也不得不承认“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通过设置慈禧太后前后态度的转变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分析慈禧太后在戊戌政变和清末“新政”的不同决策的原因?她代表着哪一部分人的立场。而面对戊戌变法,顽固派,改良派,革命派的态度如何?他们的价值取向分别是什么?戊戌变法对这些派别有哪些影响?哪些因素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发生,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吗?如果在当时时代背景下,你认为哪条道路才是最好的选择,为什么?是否还有别的道路来实现救亡图存?在当代价值观中我们如何评价他们,他们对社会带来了哪些不同的影响?通过设置课堂前后冲突或相反的情境引发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并提出自己观点的意识习惯,有利于学生开放性意识的形成和开放性观点的生成。
   第三,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高质量的材料题来设置情境问题进行一题多解及观点的提炼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开放性意识和提炼观点的能力。
  如(2017·全国Ⅰ卷高考·42)要求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图表反映的是14—17世纪东西方两大文明发展的不同趋势,引导学生将表格内信息进行归类整理,找出与所学历史概念或时代背景相对应的逻辑关系。找出逻辑关系之后,提问:表中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可以从哪几个角度拟定论题?从这些角度出发你能拟出哪些论题?
   本则材料可以中外思想文化发展演变、中国与西方的相互交流、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等角度自拟论题,从全球史观分析,可以论证新航路开辟后促进了各地区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也可从横向上对比同一时期中国与外国在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科技等方面的不同。论题可以是:14—17世纪中外交往密切、明朝对外交往的内容丰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差异性、明代朝贡贸易与殖民贸易的差异性、明代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的差异性等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出观点,并引导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论题进行论证。
   第四,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需注重对学生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养成,需要科学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领。
   开放性思维有了科学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领才不会因失去边界而误入歧途。“道德的滑坡,信仰的缺失,民族凝聚力的减少,所以加强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极其重要③”。当代中学历史教育背负着引导学生的道德,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加强民族凝聚力的历史使命,学生需要立足唯物史观等其他史观来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评判,立足家国情怀对历史事物的立意和价值进行判断。二者是学生面对开放性试题自主做出有价值的判断,提出有价值的个人观点的最根本的基础所在。这是对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包含了学生个人的价值立意和历史哲学观念的最高素养,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的点滴中去引导。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在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领下,设置相关情境问题,用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培养学生开放性的历史学科思维,在解决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获得新知。
  
  参考文献:
  [1]张汉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8年第13期
  [2]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学会提问[M].吴礼敬,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第2页
  [3]杨宁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和展望》.2017(03):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91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