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分课堂”模式在《交通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交通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对分课堂引入《交通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教学中,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提取课程的知识主干,碎片化重点、难点。从实践的效果看,《交通工程概预算》课程使用对分模式是可行的,对分课堂能够有效改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对分课堂;交通工程概预算;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4-0183-02
  《交通工程概预算》是我校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专业类教育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及实践性,是一门广泛联系实际的学科,学习过程中存在“听得懂、理不清、易混淆”的現象。目前,多媒体教学是该门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但是,多媒体教学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致使师生情感交流少,且课堂仍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主动参与知识构建,此模式严重束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曾尝试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创新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如应用“案例化”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教学基本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交互少,学生学习主动性低;也尝试使用微课教学法,但学生存在课外不能积极主动观看视频的现象,课堂的互动交流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在比较了多种教学方法后,笔者将“对分课堂”引入该课程的教学,试图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一、“对分课堂”简介
  对分课堂也称为PAD课堂,是一种国内原创的结合了传统讲授和参与讨论的适合中国教育学情的教学模式,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其核心理念就是分配一半课堂给老师讲授,一半课堂给学生讨论,并将讲授和讨论时间隔周错开,让学生有一周的时间针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3个过程,分别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讲授环节,教师单向讲授,只对构造单元课程的基本框架与重难点进行讲解,不覆盖细节。内化吸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在课后完成。讨论环节在学生内化吸收之后进行,针对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在内化阶段的作业进行讨论。
  对分课堂自推广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已在数百所高校的上千门课程中得到应用,在中小学应用也颇广。
  二、基于对分课堂的《交通工程概预算》课程实践
  我校《交通工程概预算》课程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课时为32学时,课程总课时为16周,每周2节课,每节课50分钟。笔者对工程管理1501班运用对分课堂模式授课,该班共有54名同学。
  (一)教学准备阶段
  采用对分教学,课堂讲授时间缩短,对此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提取课程的知识主干,碎片化重点、难点,同时连点成线,构成课程的主体框架。实施中,根据设计内容,重新构建《交通工程概预算》课程的知识体系,将内容划分为16个构造单元,高度凝练每个单元的知识点,制作简练的PPT课件,并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案、课程考核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整体规划。本课程共设计12次对分,采用隔堂对分的形式。设计时,明确了哪些内容是讲授的,如何讲授,讨论的主题是什么等。同时,积极参加“对分课堂”培训,掌握“对分课堂”的基本操作,利用“对分易”教学平台辅助教学。
  (二)教学过程安排
  第一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主要讲解教学单元的整体框架、教学目标、重难点,同时向学生介绍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分易平台的操作等。后续的课程,根据单位课时所需完成的教学任务,将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部分融于教学中。
  讲授阶段主要针对教学单元的框架、重点难点展开。《交通工程概预算》课程讲授中,融入案例教学,考虑该课程系统应用性极强的特点,在重点、难点讲解的同时,同步拆解案例的知识点,与理论教学并行。
  内化吸收是自主学习环节,其内容:首先,内化讲授的框架性内容和重点、难点内容;其次,覆盖其他知识点后的分析、思考和体会;再次,完成教师布置的习题、案例。内化吸收具体的呈现形式可以是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把读书笔记看作在学习、理解章节内容过程中的助记和概要;也可以是对所学内容按照自己的思路做的PPT。同时要写出“亮闪闪”“帮帮我”“考考你”。作业的形式多样化,不拘一格。《交通工程概预算》课程实践对分教学时,要求学生的作业形式为读书笔记、构造单元的PPT、对构造单元所出的考试题及与构造单元内容相符的案例。
  讨论是对分课堂的最后环节,主要包括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自由提问、教师点睛与总结4个阶段。《交通工程概预算》课程中,在讨论的前一节课,利用对分易软件随机将学生分为9组,每组6人进行小组讨论(大约30分钟),讨论内容为前一节课所留作业。随机抽查小组进行全班交流(8至10分钟),抽到的小组成员反馈小组讨论的情况和小组共同的疑惑。针对以上两个环节还未解决问题,邀请同学自由发言、自由提问(5至8分钟)。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点睛与总结(2至5分钟),把学生没有涉及的重要地方再强调一下,或针对小组作业及大部分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
  (三)成绩考核方式
  由于采用了对分教学,《交通工程概预算》课程的评价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平时成绩更侧重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更加强调过程性评价。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40%)和期末测试成绩(60%)构成,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10%)、课堂参与程度(10%)、读书笔记(10%)和作业(10%),由教师平时记录、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打分并及时反馈。期末考核以笔试为主,试题主要侧重于知识脉络梳理和运用,加大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应用题和设计题所占比重。
  三、基于对分课堂的交通工程概预算课程效果
  (一)学生表现
  实施对分模式后,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讨论积极,主动参与度及自学意识增强。在讨论中不仅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而且在小组总结环节也积极发言。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到反驳问题,各个环节都热情高涨。(2)综合能力提高。同学们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PPT制作水平、抽取重要知识点的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教学质量
  实施对分模式后,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1)出勤率提高、课堂氛围活跃。由于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例,且课程使用对分易软件点名,每次出勤率几乎都是全勤。在课堂讨论环节,每个同学都参与小组讨论,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在讨论环节发言,课堂气氛得到了明显改善,玩手机、打瞌睡、上课走神现象显著减少。(2)作业质量提高。同学们都能认真完成作业,为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抄袭作业的现象减少,作业的认真程度、问题的延伸性逐步提高。(3)学习时间增加。同学们为了做好每一次讨论,深入研读课本、下载文献、开展调研,课后学习的时间大幅度增加,每次作业时间至少在2小时以上。(4)考试成绩明显提升。实施对分模式后,该班的及格率明显高于14级。
  四、结语
  综上,对分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增加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重视过程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教学效果上看,《交通工程概预算》课程使用对分模式是可行的,对分模式使师生受益,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刘秋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4):730-734.
  [3]尹科,黄亮,曾芳,李也,刘睿佳.基于对分课堂的环境规划课程教学实践[J].广东化工,2016,43(344):213-214.
  [4]谭永定.对分课堂在平面构成教学中的初步尝试[J].美术教育研究,2016,(11):132-133,1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27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