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所谓“追问”,就是在学生回答完教师所提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探究。教师适时有效的追问可以为课堂锦上添花,化平淡为神奇,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通过追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适时提出好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恰到好处的追问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与强烈的求知欲,能够保持学生思考的延续性。
  案例:“年、月、日”教学导入
  在教学“年、月、日”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首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爷爷今年过第16个生日,而孙子今年过第18个生日(出生那天不算),爷爷和孙子今年各多少岁?
  追问一:一般情况下,几年过一次生日?
  生:一年过一次生日。
  追问二:现在,爷爷过的生日居然比孙子少,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爷爷有些年没有生日过。
  追问三:生日与什么有关系?
  生:生日与年、月、日相关。
  追问四:那么,爷爷有些年没有生日过,又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爷爷生日的那一天,在有的年份中没有出现。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究竟爷爷的生日是哪一天,爷爷和孙子今年各是多少岁,学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在上述例子中,小学生的认知是多少岁就会过多少个生日,但爷爷过生日的次数怎么会比孙子少呢?学生一时无法得到答案。教师通过四次有效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并揭开谜团:原来爷爷生日的那一天在有的年份中没有出现。小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的限制,思维有时会遇到障碍或产生矛盾,不能进一步思考、解释、分析。此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使其自行探索出答案。
  二、追问让思维过程水到渠成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追问应是充满数学味的追问,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问题的探索深度。利用追问能及时有效地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并将资源转化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
  案例:百分数的意义
  一个男孩在网上收集到:姚明2007年投球的命中率为50.7%。
  教师顺势追问:这个50.7%表示什么?
  孩子回答:50.7%表示姚明投了100个球,进了(稍微停顿了一下)50.7个球。
  教室里一片哗然。
  教师笑了笑,没有评价,而是把目光投向学生。
  有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怎么能有0.7个球,应该表示姚明大约进了50个球。
  又有小手高高地举起:用四舍五入法,姚明投了100个球,大约进了51个球……
  学生面面相觑,一时陷入困惑。
  教师又追问一句:姚明是不是只投了100个球?
  有孩子像悟到了什么:50.7%表示姚明如果投了1000个球,进了507个球。孩子们似乎觉得解决了0.7个球的问题。
  这时,教师再次追问:刚才那个孩子用了“如果”一词,非常好。大家想一想,2007年姚明是不是只投了100个或1000个球?
  学生毫不犹豫地说:肯定不是!
  教师追问:那么命中率50.7%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
  片刻的思考后,学生豁然开朗,纷纷举起了手。
  教师仍叫起那个男孩。这次,男孩充满自信地说:命中率50.7%这个数是姚明2007年中球的个数除以投球的总数得到的,不表示具体的量,所以不能说投中了50.7个球。
  针对“姚明2007年投球的命中率”这条随机产生的信息,教师的第一个追问直击问题本质——50.7%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的回答未必一定要准确,但学生的回答肯定能很好地展现他们此时的认知状态和知识经验基础。当学生回答姚明投了100个球大约进了51个的时候,教师马上追问姚明只投100个球吗?当然答案是显然的,却能引领学生继续思考问题的本质。此后,有学生说姚明投1000个进了507个,表明学生已经掌握了百分数的计算方法。此時,教师再追问姚明2007年是不是只投了100个或者1000个球,那么学生对“命中率50.7%”是怎么得到的,就能够清楚地知道了。课堂的生成资源很多,教师应迅速地抓住有效资源并充分利用,并通过层层递进的追问,引领学生探索、思考、讨论,把课堂上即兴产生的问题提升成螺旋式上升问题。
  三、通过追问还原知识产生的过程《标准》强调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概念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以引导者的身份,告知学生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被动接受,会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进一步发展。而通过适时的追问,可以让学生更清楚概念的形成过程,还原概念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接受概念时不觉得枯燥乏味,积极主动地理解体会概念。
  案例:“倍数和因数”
  师:请找出2的倍数。
  生1:2、4、6、8、10。
  师:你是怎么找的?
  生1:我是这么找的,2的1倍是2,2的2倍是4,2的3倍是6,2的4倍是8,2的5倍是10,所以2、4、6、8、10都是2的倍数。
  师追问一:谁能接着找下去?
  生2:12、14、16、18、20。
  生3:22、24、26、28、30。
  师追问二:找得完吗?
  生:找不完。
  师追问三: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示2的倍数的个数吗?
  生1:很多很多。
  生2:无数个。
  师追问四:2最小的倍数是几?最大的倍数呢?
  生:2是最小的倍数是2,2的倍数有无数个,没有最大的倍数。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恰当的追问,教师组织创造一个适宜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学生自主地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中接受理解概念。
  追问作为前次提问的补充和深化,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追问也是教师通过优化选择后提出的更具针对性、更具意义的问题。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主探索、自觉体验、主动思考和合作交流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以组织者的角色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而追问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525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