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兴趣是学生投入一门课程学习的主要动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对学习的理解较为模糊,这就使得培养学生的兴趣成为了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语文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人文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这样的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就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路径展开了一系列的浅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习兴趣;激发路径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关键性不言而喻,这样的教育特点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选择与小学生语文认知能力相符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兴趣培养方面,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兴趣的教育目标。
一、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对于小学生而言,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激发其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从更加直观的角度理解和学习语文知识,从而愿意主动参与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中。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形成语文学习兴趣具有促进作用[1]。例如,教师讲解到《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畅游漓江,欣赏桂林山水的视频动画,使学生从泛舟漓江的角度从屏幕中观看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色。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思维带入课文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享自己看到的桂林山水与作者所描写的内容有哪些异同点。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到一些带有故事色彩的内容时,可以在教学语言中融入一些趣味化的元素,这样更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上,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趣味性教学语言只能作为一种工具,其主要的教学目标还是应该放在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例如,教师讲解到《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课文的内容以趣味性故事的形式讲解出来,使学生将理解课文的过程作为听故事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教师也可以让之前就听过这个故事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故事讲出来,比一比是学生的故事更生动,还是教师的故事更生动。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三、积极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不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因为学生不喜欢语文这门课程,而是其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并未对语文课程形成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主探究语文知识的乐趣[2]。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保留足够的合作学习时间和空间,并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其中。一旦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找到了主人的感觉,也就在学习兴趣的驱使下自觉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例如,教师讲解到《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在教室中的座位对学生实施科学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活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主题会产生不同的思考角度,学生在小组互相讨论的过程是其对课文内容形成深入认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
四、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不仅应该重视向学生传授教材中的知识,还应该重视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小学生正处于较为活泼好动的年龄段,乐于参与实践活动。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3]。例如,教师讲解到《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时,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完课文内容后,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做一些“為人民服务”的事情,比如,帮助敬老院的爷爷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帮助清洁工人打扫街道、帮助维持公交车站的秩序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逐渐形成对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只有达到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的目标后,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当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知,通过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趣味性,积极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以及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实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通过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路径展开的一系列浅谈,希望能为促进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苗青.激发兴趣、语文教学活力的起点:浅析小学语文激趣教学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1):134.
[2]张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J].学周刊,2018(31):106-107.
[3]马欣年.多维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139,1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