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妙启发思维演绎精彩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生數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启发。教师巧妙的“启”和“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的思维活动注入不竭的动力,使学生的思维打开,经历数学化的过程,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发展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启发思维;已有经验;最近发展区;核心问题;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修改版)》提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数学教学要着眼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应围绕学生的学展开,倡导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使学生充分地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有效的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启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的开启、引导和点拨,可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得以发生、发展。启发教学的重要作用,就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处于活跃状态,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需要哪些策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探究之旅。
  一、启发思维,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
  数学教学,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抽象的过程,不断把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获得新的认知经验。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已经了解了哪些?了解到什么程度?通过了解到学生的已有经验,作为新知学习的基础,更好地启发学生学习,更好地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形成良好的数学的认知结构。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为了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了解学生对“角”的已有认知经验,教师通过课前访谈和前测练习进行了学前调查。
  问题1:你看到“角”字,会组哪些词?用笔写下来。
  问题2:“角”是什么样的?用笔画下来。
  上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用笔填一填。
  通过调查,教师发现,学生具有角的相关生活经验,但对于角的图形表征的认识是零碎的、模糊的。对于科学的角的概念词语很少,不能把角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缺乏角的表象。教师找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了从生活场景中“找角”“描角”“折角”“画角”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分别从三角板、数学书、钟面图片上指出角,使学生动手“描角”“折角”“画角”,从生活经验中抽象角的元素。
  二、启发思维,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切入
  教师在了解了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启发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要把握一个原则,尽可能地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切入教学。所学习的内容在最近发展区展开,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取学习的果实”既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又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利于学生持久深入地学习。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放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纸片学具,指名学生摸一摸,并用语言描述出来,其余学生说一说是什么图形?并出示图形,张贴于黑板上。以此,依次复习平面图形的特征。当学生摸到圆时,描述语:“滑滑的,没有角。有些弯,不是直的。与刚才的图形都不同。”出示圆形学具后,让学生感受圆的不同。从学生的最近发区切入,可以更利于学生感知学习内容,形成知识表象,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展开。
  三、启发思维,以数学的核心问题为抓手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问题的引导。启发教学,更需要教师有效地发问来展开。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问题过多,问题过于琐碎,反而割裂了知识的整体性,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所教学内容的特点,从数学的核心知识出发,创设有效的情境,启发学生不断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辨析。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时,教师以教材中“王大伯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长方形花圃”的素材,围绕“怎样围面积最大?”的核心问题,先让学生尝试自己围,交流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思考:要围长方形,先要求出什么?(长+宽)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可能存在多种情况,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从宽是1米开始考虑)要确定面积最大,需要通过计算进行比较。围绕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思维活动,制作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建构知识。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启”和“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切入,以数学的核心问题为抓手,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充分地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智慧自然生长,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4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