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肯定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老师们对花样繁多的教学手段的运用逐渐理清了头绪,回归自然,回归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手段才倍加推崇。而在此之中,无论怎样的课堂,对学生肯定评价的很好运用,能彰显一位教育工作者本身的文化素养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肯定;学习兴趣
哲人詹姆士所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赞扬、鼓励正是肯定一个人(特别是儿童)的具体表现。”儿童们的缺点虽然很多,但只要我们诚心竭力去尋找他们的“优点”,就算是沙里淘金,就算是用数倍的放大镜,哪怕是些微不足道的“优点”,师者发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就能撼动他们的灵魂,激发他们拼搏的勇气,我们的教学便会绽放光彩。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教学中肯定的运用,我有些许感悟与见解,写出与同行们商榷。
一、 肯定,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语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便是吃饭,没有了兴趣,也形同嚼蜡。在语文教学中,我用肯定、褒扬等方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轻松、自如。如我教学《铁罐与陶罐》一课,让学生回家制作铁罐与陶罐头饰,准备表演课本剧。第二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时,那些用吹塑纸、卡纸、泡沫纸等制作的同学高高举起了自己的作品。我表扬了他们的认真完成。陡然,教室后排传来窃窃的笑声,我循声走去,原来在众多举起的小手下面,一双颤巍巍的小手举着一面用作业本纸制作的铁罐头饰,黑墨水勾画的眼睛、嘴和鼻子,是那么逼真,看得出他已经尽力了。由于纸是软的,必须用双手撑开才能展示。我默默接过他的头饰,并双手举起。小韩林脸涨得通红,“同学们,韩林画得怎么样?”“画得好,就是纸不行。”“眼睛、嘴、鼻子太像了!”“那同学们笑韩林的什么呢?”“笑纸。”霎时,我头脑中闪现出韩林的妈妈卧病在床却没钱请医生的情景(前几天,我和几个同学去探望了一下),他又哪来的钱买漂亮的纸呀!于是,我用手摸着他的头说:“他的纸虽然差点,但他制作得精细。”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随后,同学们一致推选韩林扮演铁罐。铁罐那种轻蔑的语言,不可一世的神情,被他掩饰得惟妙惟肖。激情,在他的表演中升华;和谐,在他的表演中生成;兴趣,在他的表演中形成。整堂课,我成了实实在在的听众,学生们成了课堂的主人。
现在想起这一幕,尤有成就感。如果当初我不挖掘小韩林画得好这一优点,采取不闻不问,或者与同学们一道批评他纸张的好坏,那将是另一个沉闷而窒息的氛围,一个令儿童自卑退缩的环境,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引领与培养了。语文老师的随手挖掘,任重而道远啊!
二、 肯定,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性评价
如果说上面的事例是一种不经意的肯定,对学生产生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应,那么,生活中,教学中,对学生的直面肯定,那将是刻骨铭心的,是一种鼓励性评价,有助于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随着岁月的流逝,不知淡忘了多少事,但我一直记得学生李金,一个瘦小的个儿,有段时间上课时他总是无精打采。与他谈了多次话,总没有找到其心灵的突破口,收效甚微。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在上《慈母情深》一文时,发现李金在整堂课,眼里总噙着泪花。下课后,与他谈心,才知道,他一直思念着自己亲爱的妈妈。由于妈妈的突然病故,加之父亲又新娶了一位阿姨,这位阿姨对李金的生活与学习不闻不问,并且时常借故与其父吵闹。他只好暂时寄居外婆家,这对于本来就瘦弱的李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是的,妈妈的疼爱与永远的离去同后妈的冷漠与突如其来,形成何等鲜明的对比啊!让这幼小的心灵如何存受得起?我爱怜有加,“是啊,小龙,谁不想念自己的妈妈呢?但你知不知道,倘若你妈妈在地下有知,她的乖儿子由于她的离去,而一蹶不振,变得学习差,她不难过吗?再说,你这么聪明,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的。不要怕,你还有外婆,还有老师呢!要注意,人遇到困难不要紧,但志不可短。”
我的分析、鼓励加表扬,小金龙似懂非懂地点下了头。在以后的日子里,生活上我力求关心周到,学习上我用肯定伴随,即使有一点儿转变,我都会摸摸他的头,“又进步了啊。”现在,这位同学早已步入了大学的校门,遨游在另一片知识的海洋里。肯定,鼓励,给了一个同学的新生,展示了它不菲的魅力。
三、 肯定,让学生充满了自信,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很显然,“乐学”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情情感,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探求新的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我在教学《不懂就问》一文时,学生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孙中山想这样胡里胡涂地背,有什么用呢?’这句话中,‘胡涂’的‘胡’用错了,应该是‘米、古、月’—‘糊’。”当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这样做了一个引导性的回答。“究竟是不是用错了呢?大家都去查一下资料,怎么样?”就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同学们兴奋地相互转告,“原来,‘古、月’—‘胡’的‘胡涂’和‘米、古、月’—‘糊’的‘糊涂’意思是一样的。”“那书上错了吗?”“没有,应该两个词都可以用。”学生自信地回答。
就是这样在教学中,我大胆肯定学生的探究行为,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查资料,寻答案。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老师告诉的答案与学生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天壤之别,前者是权威性的、被动接受的,后者是自主性的,带有成功的体验。
肯定,在生活中会影响人的社会观、价值观,乃至于人生目标的确定;在学习上,老师对学生的肯定,那就是一种对其积极向上的评价,其作用将是无可限量的。最后,我想起一句话,“橘生淮北为枳,不是树结错了果,而是人种错了树。”只要我们方法得当,与学生坦诚相待,肯定,在教学中的作用定会绽放异彩。
作者简介:
姜兰,重庆市,重庆市奉节县香山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64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