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用好奇心支持性策略,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好奇陷阱策略”“心理匹配策略”和“开启问题箱策略”等,不但极大地激发了智障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满足了智障学生成长的需要,在激发智障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逐步增强了其学习的自信心。
  【關键词】智障学生 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陷阱策略 心理匹配策略 开启问题箱策略
  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卢梭的观点同样适合智障学生。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本班轻度智障学生亮亮的自身特点,利用好奇陷阱策略、心理匹配策略和开启问题箱策略等,打破常规对亮亮进行个性化教学服务,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一、利用“好奇陷阱策略”,激发智障学生语言表达的愿望
  好奇陷阱策略是通过设置悬念,如不和谐性、矛盾性、新奇性、惊奇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使之超出智障学生的预期,从而引发智障学生的惊奇,并使智障学生保持一种对刺激物的注意与探索,使惊奇转化为兴趣情绪。
  好奇陷阱策略实施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设计悬念,超出智障学生的预期;第二步,引起智障学生的认知冲突;第三步,创造条件,支持智障学生解决冲突。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我是大自然中一员》的口语交际课前,笔者提前对亮亮进行了辅导。首先笔者设计悬念——我们是人类,怎能是大自然之中的一员呢?这样的问题超出他的预期;其次笔者与他一同讨论,并告诉他,他的观点可以在书上的第一单元课文中去寻找,而笔者的观点,总是与他的想法相反,让他引起认知冲突;最后笔者又鼓励他,用他在书上找到的话,说服笔者。
  刚开始亮亮只能用第一课《山中访友》中的两三句话说服笔者,后来,笔者提示他再读读第一单元中的其他课文,找一找哪些景物描写的句子,让你感觉到植物、自然现象等具有人的思想、人的行为。在笔者的引导下,他在第一单元中的其他课文中找到了三五个拟人写法的句子。找到这些句子后,笔者又启发他,借助这些句子说服笔者。刚开始亮亮不大敢说,笔者就和他一起说,后来亮亮在笔者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借助课文中的句子说服笔者。在引导亮亮用不同课文中的句子说服笔者的过程中,既丰富了他的认知,开阔了他的视野,更为下一步的口语交际《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打下了基础。
  最后,亮亮用比较清楚的语言,说出了自己热爱自然,愿意走进自然,喜欢与自然为友的美好愿望。在30多分钟的个别辅导学习中,亮亮精神集中。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中笔者也发现了他在语言表达上的潜力。看来运用“好奇陷阱策略”,是可以激发智障学生语言表达愿望的。
  二、利用“心理匹配策略”,激发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心理匹配策略主要指当前刺激与儿童的认知结构(水平)相一致,从而使其心理上感到满足,由此激发儿童求知需要的一种策略。当教学内容与儿童个体需要有关时,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能很好地调动起来。
  运用心理匹配策略实施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了解智障学生的需要;第二步,找到教学内容、方法与智障学生需要的匹配点;第三步,采取多种形式激发智障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作文《暑假中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第一,课前问诊。找亮亮了解在这次作文中,他有哪些困难,需要教师怎样的帮助。他对教师说,假期中,他妈妈带他到三处公园去玩,三处公园都挺有意思,他不知道该写哪一处。了解到他的需求之后,笔者根据教学内容以及亮亮的需求,找到的匹配点是:帮助他在三件事情中,选择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第二,课上指导。首先,在作文教学指导课上,笔者着重对“有意义”的含义,与学生们进行了探讨。“有意义”含义的讨论,不仅仅是在帮助亮亮,也使班上其他学生对“有意义”的深刻含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使得他们对作文审题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其次,笔者让亮亮的助学伙伴和他一起说作文,目的是把这三次活动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启示说清楚。最后,全班同学帮助亮亮一起找“有意义”。笔者让亮亮把自己去三处公园的经过,大致告诉了同学们,让同学们帮助亮亮确定哪一次的游玩最有意义。亮亮在叙述三次游玩的过程中,每一次都叙述得很笼统,缺少具体内容。笔者便启发学生们向亮亮发问:“在你去过的三个公园中,你对哪个公园的印象最深?印象深的是什么?”同学们问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在回答同学们的提问中,亮亮不仅有话可说,还把游玩的过程说得比较具体了,似乎也找到了最有意义的事情了。另外,这样的发问不仅提供了语言表达机会,还帮助亮亮建立了信心。当然作为教师,上课还要面对全体,所以就将这部分录了视频。
  第三,课后辅导。笔者与亮亮一起观看视频进行全面的回顾,再次分析三次活动哪次是最有意义的?为什么?这部分怎么写具体——不但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还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说是写的基础,说作文比写作文又容易很多。当亮亮确定了“朝阳公园看花”为习作内容之后,笔者引导亮亮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表达:第一部分,要说清楚什么时间和谁去的朝阳公园。第二部分,到了朝阳公园最先看到的是什么花?花的样子、颜色怎样?看到这样的花,你心里想到了什么?要求亮亮按照“看到花的名字,花的样子、颜色,看后自己的想法”这样的顺序说三种花。第三部分,在朝阳公园里看到这么多美丽的鲜花,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说赏花感受的时候,亮亮总是用“真美丽”“我爱春天”等简单的句子。笔者便引导他:“朝阳公园的迎春花、梨花、桃花,竞相开放,花香弥漫,流连于其中,就像漫步于花海之中,心间满满的是快乐与幸福!”。而后问亮亮,这个句子是不是也可以表达他赏花的心情和感受,亮亮高兴地点了点头。
  这些探讨、说作文,不但使亮亮对“有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他知道这次习作该怎么写了。
  以往的习作课上,其他学生埋头苦写时,亮亮只是坐在座位上发呆,当与教师的目光交流时,他会说:我不会写。可是这次的习作课上,他第一次拿起笔和大家一起写起来。由此可见,教师运用“心理匹配策略”,能增强智障学生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开启问题箱策略”。激发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开启问题箱策略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智障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实验或头脑风暴等方式主动探索的一种策略。
  开启问题箱策略实施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让环境和材料激发智障学生提问;第二步,不要急于给智障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要通过及时点拨,引导智障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唯一的听众》的时候,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学习情境:在优美的小提琴曲的伴奏下,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让同桌的助学伙伴又朗读一次,才让亮亮说说自己听过朗读之后的感受,说说自己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亮亮说:“老人天天都到公园听小伙子演奏,他不累吗?他又不认识他,为什么还要天天听?”听了他的疑问,笔者当时特别兴奋,因为这个问题是在认真读课文之后,经过思考提出的问题。笔者没有立即让学生告诉亮亮答案,而是让他所在的学习小组对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亮亮逐渐地对自己的问题有了认识,找到了答案。为了加强他对问题的理解,笔者建议亮亮把自己的新想法说给自己的助学伙伴听。亮亮在说的过程中,其实对问题的理解就又加深了一些。“开启问题箱策略”的实施,使亮亮对课文理解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的实践之后,笔者发现亮亮上语文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上课的时候,他不再低头玩自己的手指了,而是经常看着笔者,有时候还能主动举手呢。
  实践证明,智障学生的好奇心,作为内在动机与主要的学习情绪之一,应当得到尊重与引导。利用多种途径,激发智障学生的好奇心,一方面可以满足智障学生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智障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提供帮助。教师的情感支持与策略性支持,会保护智障学生的好奇心,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障生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世界上最脆弱、最娇嫩的鲜花。”只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用一颗宽容之心对待智障学生,努力创造出适合智障儿童发展的教学方式,运用恰当的教育策略,一定会促进智障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72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