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现状分析和对策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未成年人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在语言、行为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良的习惯,随手扔垃圾、破坏绿化,语言举止不文明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增加了难度,构成了挑战。传统的工作载体已经不能满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要想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只有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现状,不断拓展工作思路与对策探索,全方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关键词】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现状;对策
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民族,希望在教育。近年来,不少教师已意识到,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未能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思想品质更令人担忧。未成年人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养成各种不同的习惯:学习目的不明确,无心向学;沉迷游戏,网瘾厌学;离家出走,经常旷课;对集体不关心,以我为主,我行我素;吸烟、请人到学校打架;更严重的还出现聚赌、勒索、盗窃、吸毒、抢劫等违法行为,所以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未成年人道德现状及产生原因
当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面貌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已日益深入人心,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有了可喜的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的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1)“以我为中心”的自私观念在一些同学甚至是好同学身上还不时存在着;(2)是非美丑观念不强;(3)协作精神比较差;(4)环保意识薄弱;(5)不讲信用、欺骗说谎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6)爱护公物、尊老爱幼的意识不强;(7)意志力薄弱;(8)讲排场、追时髦、随意浪费的现象也大有人在;(9)耐挫力比较差;(10)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有:(1)影视作品的影响;(2)家庭对独生子女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3)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4)思想道德基础没有打好;(5)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6)家庭结构异常;(7)“一网二室三厅”的负面影响。
二、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对策探索
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既有学校、家庭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同样,教育好下一代,也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因此,三方面应相互配合,齐抓共管,使所有未成年人在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方面,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要按其行,共同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一)要重视学校教育
对于学校方面,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切实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品质、法律法规等方面教育。
1. 要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重视校园硬件建设的同时,坚持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给全体师生展示才华搭建舞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要发挥教师的垂范作用。“老师是未成年人的一面镜子”,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觉中老师的某一行为习惯,可能会出现在未成年人的身上。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要求未成年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未成年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在未成年人面前树立文明礼仪的榜样,对于未成年人的问好,老师应该微笑点头,碰到性格内向的未成年人,要尽量先跟他们打招呼。对于未成年人的帮助,应该亲切地跟他们道声“谢谢”。如果老师有时说错了或做错了,也要敢于向未成年人道歉。
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诱导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简单地批语指责。通过情感的交流,未成年人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意见更易接受。
(二)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对于未成年人良好思想道德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有人说:“孩子是家长的翻版”。这说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产生较深的影响。所以不同的家庭对子女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民主型家庭中的孩子自尊心强、性格开朗随和、有较强自觉性、聪明伶俐、有是非鉴别的能力,是因为父母处世公平合理,有错误也公开承认,讲道理,对子女的教育注重方法;而放任型家庭的孩子显得有个性,但多不良行为和习惯,又不接受指导,自我为中心,爱乱说乱动,思维不着边际。许多家长不能做到言传身教,有的经常赌博,有的言行粗鲁,有的家庭不和,有的对长辈不尊敬;还有的教育方法不当,许多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往往以钱物代替对子女的表扬和奖励,以打骂代替对子女的批评和约束,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
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未成年人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身边琐碎的小事中,观察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并及时加以引导,对良好习惯进行肯定和赞扬,对不良习惯进行否定,并督促其改正。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三)要重视社会教育
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思想品德、世界观在形成过程中的未成年人来说,必须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而未成年人每天都来回于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因此,学校、家庭、社会要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1. 要净化网络环境
以整治网吧、网站、网络游戏为重点,突出整治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集镇的违法违规网吧,严厉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现象,组织新闻单位、网吧监督员进行暗访,落实文化部提出的网吧监控平台建设,为青少年创造绿色网絡空间。
2. 要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建立朝气蓬勃的课外活动阵地
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投入,精心组织、创作、编辑、出版面向未成年人的优秀图书、电影、动画、广播、电视等,组织展播展演和展览活动,繁荣和发展少儿文化艺术,深化送电影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要积极为未成年人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与外界社会发展完美结合起来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潮流,即良好的道德教育,其中健康的心理是良好道德的必备素质,是新时代人才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据了解,当前学生在学习上的厌学、人际交往上的惧怕及嫉妒、个性与性格的自卑、个体发展方面的逆反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生活恐惧症等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有的学生具有相对闭锁的心理特点,加上父母对其要求和期望值过高,片面只要求学习,对学习难度和压力加大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等,不可避免地造成他们某些心理障碍,常常被心中的一些“问题”所困扰。要把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心理咨询及指导,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学生勇于战胜自己,学会战胜自己,锻炼坚强意志。
总之,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只停留在制度的建立和行为的指导上,必须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方法及实践活动。我们要努力克服那种“校园教育五日功,社会教育两日冲”的怪现象。我们注重三者之间的联系,注意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共同为形成未成年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荣昌. 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2] 李晓东. 小学生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18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