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类招生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创新,在大类招生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高素质的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需求,部分高校对于招生体系进行了有效的调整,实行大类招生。在大类招生体制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革。本文基于此背景下,简要分析了大类招生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大类招生;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2-0130-02
   一、引言
  在大类招生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应当进一步突出文化性,进行教学改革与发展。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有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强师资与教材的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发展。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低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与创新,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在扩张,招生规模也在逐渐的扩大,生源质量却参差不齐。为了有效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但是由于多元文化间的有效渗透与影响,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带来了众多的问题,教学难度难以有效的把握。再加之文化具有趋高性,学生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崇洋媚外、忽略本土文化的现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部分内容主要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与现实联系并未紧密,再加之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较为深奥,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兴趣,数理化知识,以简单西化的语言挑战了汉语言文学的规范性,导致汉语言文学难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认为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难以有效应用汉语言文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难以提高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滞后。汉语言文学是传统学科,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具有滞后性,在现代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的文化与现象层出不穷,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仍然采用传统的形式进行,难以满足社会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出现了创新型滞后等倾向。在大类招生背景下,部分教师并未正确认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的正确引导与帮助。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传授,却忽略了学生技能的培养,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同时,过于规范教学过程,却限制了学生的情感激发,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急转下降。
  3.课程理论性较强,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汉语言类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与中文专业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论性较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讲解离不开语料。古代汉语与汉语史,根据学科性质,主要依据“五四”运动前文献典籍中的语料,但是现代汉语则有所不同,无论是学习或研究都必须紧密结合鲜活的语料进行教学。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大部分学生认为应当重视实用性学习,只有部分学生认为应当选择知识理论研究,这也严重暴露出当前汉语言类课程存在与现实生活脱节等众多问题。
  4.教师单兵作战,课程内容重合。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汉语言课程教学主要是由两位教师负责课程讲解。例如对于四门核心课程而言,以古代和现代为分界线,一位教师讲解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另一位教师负责汉语和汉语史。汉语言文学课程内容主要是分析性质与形体结构、六书理论等,重点讲解现代汉语的文字学部分。古代汉语通论也会设置重点课程讲解修辞部分以及语法知识点。由于课程内容间出现重叠并且各自为阵,因此严重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导致了课堂有效时间的浪费。
  三、大类招生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策略
  在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开展汉语言课程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基础,通过开展相应的指导与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以及综合水平。
  1.开展教师团队,实现课程模块化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任课教师单兵作战,教师选取教学内容作为主讲篇目,主要取决于对于课程的把握程度以及研究方向。此种教学模式导致各学科间的内容出现了知识重合或者是知识点衔接不合理等问题。这种情况应当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集体备课进行团队合作教学,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以及综合素养,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助于完善汉语言类课程间的课程界限与各自封闭的结构。通过减少课程知识点、如何与知识点衔接不合理等问题,紧密结合语言学理论概述,摆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融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汉语史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加强语音和文字、词汇、词语语法的有效融合,并且让擅长模块教学的教师来重点讲解,有效处理好模块之间的知识交叉重叠以及衔接问题。
  2.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与内容,实现现代化学科教学。在大类招生背景下,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有效结合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发展优势实现学科内容的现代化。大部分学生认为汉语言类文学教学内容应当重视现实性与实用性,所以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以此为发展方向,将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放在语料的选取上,精选与生活紧密相关且形象、生动的教学案例,切实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增强课程讲解的实用性。
  3.增设应用型选修课程,实现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根据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高素质的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需求,高校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必须增设应用型选修课程,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等内容上,所以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相关技能,也应当加强口语课程与写作类课程的有效融合。通过培养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增设持续性选修课程,使学生有效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加强实践练习,可以进行演讲与口才、使用交际口语、口才学、公共语言艺术等课程的有效融合,将课程设置重点关注于汉语言教学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设置第二课堂,实现教学力量的最大化。培养能力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教师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摆脱传统人才培养的束缚性,在常规教学环节过程中设置第二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内容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对接,采用表演类和讲座等多种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举办汉字规范化讲座或汉字拼写与书写竞赛、硬笔书法讲座与咬文嚼字大赛等,切实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学生能够具备规范的写作技巧,帮助学生掌握规范化的写作能力,有助于发现并改正学生在书面文献中出现的错误。开展辩论赛与戏剧表演、朗读大赛等,切实提高学生的交际口语表达能力,创设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5.改善传统单一的评价体系,确保考核方式多元化。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过于倚重闭卷考核成绩,难以体现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并给平时并未认真学习的学生提供了投机倒把的机会。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应当扭转传统落后的单一评价体系,确保考核方式多样化。结合汉语言课程所需,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适当减少期末试卷成绩的比重,重视学生日常成绩的构成,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的考核与评定。将第二课堂与读书笔记、课堂讨论、经典诵读、网络交流与课程论文等融入考核体系中,全面展示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语言能力发展情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潜能,有效扭转传统的单一落后的评价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创新,在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应当有效的改善创新。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多元化的指导,这有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陈良民.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五种意识标准的构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2]苟大霞.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创造性教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
  [3]邵之茜.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59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