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需求为导向的地质工程专业产教融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福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为例,根据社会对地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从学校专业建设层面、企业合作层面、科研合作层面,实施建设了产学研创新创业课程、产学研合作示范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共享;建立了校企共建教育环境、共建共享、权责对等的校企联动模式,拓展了校企联动模式下地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途径,提出了校企联动模式下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举措。通过实施产教融合的培养机制,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地质工程;产教融合;校企联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1-0180-03
   一、引言
  地质工程专业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进行深度对接,融教育教学、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于一体。这种深度融合的模式可以使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合作双赢”共同体,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不仅促进地质工程人才培养,还能将院校和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
  校企合作已发展成为当今实施高等工科教育的重要特点[1],但因各国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使其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操作上各有其特征。概括起来主要呈现为三种不同的模式:(1)以企业为主的模式;(2)以学校为主的模式;(3)以行业为主导的模式。这几种模式在高等工科教育中已取得了公认的成果,但针对产学合作培养创新模式中,尚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针对目前高等工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有必要寻求一种校企联动新模式[2]。因此,以福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发展为例,开展地质工程专业产学融合创新与实践研究,对进一步提高地质工程品牌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实际意义,研究成果对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具有示范与辐射作用。
  二、地质工程专业的社会需求与产教融合的必要性
  所谓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的能力需求为指导,以就业导向为目标,通过能力培养平台建设,构建社会需求、就业导向、能力培养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效结合人才培养体系[3]。
  从社会需求分析看,地质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存在地区需求差异、行业需求差异和人才层次差异等特点[4]。从地区需求看,在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经济发达地区,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弱,而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环境保护等都需要大量的地质工程从业人员;从行业需求看,城建、交通、国土、资源、水电等行业对地质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旺盛;从人才层次需求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面对新一轮城镇化建设要求,对地质工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需要突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福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被打破,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已经部分实现了向强调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方向的培养和转变[5];但是,这还远不够,地质工程专业是解决土木交通、城乡建设、国土资源、能源开发等多个行业建设过程中的所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的学科,与多行业交叉渗透、联动发展,在这种多层次复杂的背景下要培养富于实践能力,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产业与科研技术骨干力量,必须进行多层面多角度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
  三、多层面多角度实施地质工程专业产教融合
  产教深度融合需要产与教双方的共同协调和努力,教方是学校,而产方可以是多方、多个层面的,从不同角度实现产与教的交叉融合。
  (一)学校专业建设层面,建设产学研创新创业课程
  本专业发展目标定位海西经济区及福建自贸区发展的全局规划目标,2017年最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制定在基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国工程教育认证补充标准(地质类专业)》《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等规范的前提下,特别强调征求企事业单位专家意见、毕业生意見,突显区域行业特色;同时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应用需求的及时有效沟通,在基础能力培养及传统地质工程学科课程体系基础上设立行业需求与区域特色课程,从源头上切入,使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的设置与社会需求及产业发展相一致。
  地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从知识点、知识体系和知识领域三个方面构架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个性培养课程组成。其中个性培养课程环节设立创新创业课程。
  (二)企业合作层面,实施产学研合作示范工程
  选择产学研合作条件和基础较好的科技园区、企业等建立一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推动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结合关系。通过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合项目,吸引高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同时也深化了师资工程背景,增强师资工程素养。
  地质工程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与校外知名企业的联合,促进产学相结合,巩固已有的教学实习基地,新增建设既能用于工程应用实习教学,又能合作开展工程应用研发的设施先进的校外实习基地。先后与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等20余家省内行业知名企业建立了产学合作基地,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地质工程专业人才。
  (三)科研合作层面,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共享
  在科研合作层面,我们积极邀请国(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集团等来福州大学合作创办研发机构;与有关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研究开发;引导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将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数据文献、科技成果等科技创新资源向社会开放。   福州大学地质工程学科针对福建永强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技术难题,共同申报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研究,联合开展产学研攻关;2013年,本专业与国内地质工程行业的知名研发机构、世界500强企业——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在我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建“中铁科技海西研发中心”,并进一步联合申报地质工程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在高边坡、复杂地下工程、特殊岩土体工程性质等多个学科方向开展全方位深度产学研合作,为高水平实验平台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2015年,本专业与福建省地矿局共建国土资源部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合作双方在福建省区域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降雨型滑坡灾害机理模拟与分析等领域开展了较为深入的合作,为本科生实践及研究生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双方合作,锻炼了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术人才,也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这种协同融合发展的模式为双方的未来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地质工程产教融合实施效果
  经过多年的产教融合等系列改革发展,地质工程专业已成为福州大学的品牌专业、地质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福建省特色专业、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福建省高等学校综合试点改革专业。
  (一)建立了校企共建教育环境、共建共享、权责对等的校企联动模式
  2014年福州大学地质工程学科与世界500强企业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在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中铁科技海西研发中心”,建立了校企共建教育环境、共建共享、权责对等的校企联动模式,构建了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建立了“福大-中铁联合地质工程测试检测实验室”,实验室不只提供给福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完成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还提供给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做相关的生产,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的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校企双赢,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二)拓展了校企联动模式下地质工程专业“高工级教授”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制订并进一步完善了产学联动培养方案,建立了企业深度参与联合培养的模式与机制。通过与实习基地企业的需求课题合作,企业也成为高校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合作研發的一个平台,通过设立专项教师产学研培训基金,支持教师进入企业培训,将每年带薪带补助的培训指标下达到各专业教师,由学校或教师自我联系单位,分批安排教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去锻炼,或者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间,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工作,了解生产一线的实际,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拓展了提高地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构建了校企联动利益相关方的联动机制来有效调动企业资源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服务。成为“高工级教授”教师培养的良好环境。
  (三)提出了校企联动模式下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举措
  构建了产学联动模式下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创业教育模式,成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对原有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全新的设计,设置基于工程特性的模块化、融合性、渗透式课程及实践环节;建立了产学联动的课程教学方法、实践平台建设、管理运行机制;以课程教学团队“双导师制”等方式实现了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课程教学及考核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推进产学双方联动,建立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接收大学生到企业实习,激活企业学习创新的氛围,为选拔所需的人才提供机会;同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加大产学合作广度和深度,形成校企联动机制,对不断提升我校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综合水平、专业教师的工程素养、弥补专业教学资源的不足具有现实意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针对地质工程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资源条件等方面,我们对包括福州大学地质工程2012—2014届毕业生、用人单位、部分行业重点企业等进行了调研。用人单位总体评价较好,满意率始终处于一个高水平。在调查走访企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强,适应性好,所以企业更乐意接受。
  在此次调研中,有56.9%的毕业生提出了加大产学研建设的要求,而企业亦提出了订单培养的要求。建立产学联动机制,形成校企联盟,使得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毕业生需求以及企业需求,加大对人才培养的介入力度,增强大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五、结束语
  1.产教融合需要产与教双方的共同协调和努力,从不同角度实现产与教的交叉融合。根据社会对地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从学校专业建设、企业合作、科研合作等层面,实施建设了产学研创新创业课程、产学研合作示范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共享,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合作机制使二者形成紧密的“共生”关系,相互扶持、协同发展。
  2.产教融合需要高校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企业应及时向高校反馈人才需求与要求,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并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3.产教融合需要教师通过产学合作,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企业科技创新和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获得企业的经费支持;同时,专业还可以借助企业培养和锻炼学生和教师解决生产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曾勇,隋旺华,董守华,郭英海.地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09):41-43.
  [2]黄雨,包扬娟,赵宪忠,杨坪.推进地质工程专业改革 加快卓越工程人才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01):24-27.
  [3]谷彦芳,李林,曹佩琪.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本科税收专业为例[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01):38-40+58.
  [4]柳长安,白逸仙,杨凯.构建“需求导向、校企合作”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6,(01):36-41.
  [5]简文彬.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21(02):96-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6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