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高年级语文单元主题整合阅读教学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个特点,就是按照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这使得教材内容之间的关联性较强,内容更加丰富,学习难度更大,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教师的教学要求都有所提高。尤其高中高年级单元主题的教材内容涵盖的范围更广,整合程度更高,这更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通过主题整合阅读的形式适应教材的内容。
   一、整合教材内容,提炼分析主题
  单元主题整合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确立主题、认识主题,再逐步的通过主题认识单元主题之下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高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完全具备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师明确单元主题也是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一个思考的范围,让阅读变得更有目标,有利于学生展开深入的阅读思考和阅读分析。教师在拿到教材以后要整体预览教材,明确各个单元的主题,为单元主题的前后建立链接,并提炼分析每个单元主题的内容及其思想。
  以高中必修四第一个单元主题为例,这个单元主题的总述就是《我有一个梦想》,再往下分析《英明与事业》《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和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由内容可以看出单元主题内的课文讲的都是今人和古人不同的梦想,那这个单元的主题主要就是“梦想”。确立了“梦想”的主题以后,在学生阅读总述之前,教师可以以“我们的梦想”为单元导入,问学生:“大家的梦想是什么?”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的梦想和萌生梦想的原因,以及自己有没有崇拜的人,大家所了解的他们的梦想是什么。这样的单元导入能激起学生对于梦想的兴趣,为学生自主阅读单元内的课文做好思想铺垫,有利于学生对“梦想”这个主题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二、分析单元结构,由点到面引导阅读
  在苏教版的教材编排中,每个单元之前都有单元总述,简单介绍了这个单元将要学习的内容,这对于学生而言能够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单元主题的内容及其思想的关键。当教师确定单元主题并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主题后,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单元结构了。分析单元结构可以将时间轴、内容的难易程度、单元内课文的表现形式或者体裁等作为单元结构,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单元内容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还以必修四的第一单元主题为例,这个主题中有现代文,也有诗歌,还有文言文,而“梦想”这个主题的理解难度并不是很大,高中基本可以理解。那么这个主题就可以将难易程度作为单元结构,教师要讲的内容由易到难排序,并将单元内的课文主题以专题的形式再加以细化,分为“我有一个梦想”“英明与事业”和“经世济民”。这三个专题是根据单元内课文表达的主题思想由小到大、由浅及深逐步升华的。主题一“我有一个梦想”的课文包含《我有一个梦想》;主题二“英明与事业”包含《英明与事业》《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主题三“经世济民”包含《经世济民》《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专题三的阅读教学引导可以分为两部分,《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经世济民》。将《我有一个梦想》放在最前面学习是因为这篇诗歌较为短小,对于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来讲,内容不难理解。专题结构定好以后就要确定每个主题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一系列引导,为学生自主阅读做好准备,而教学目标就是为学生阅读划定不同专题的理解范围,让学生有了相对可供参考的阅读指引,防止学生在阅读时出现思想偏差,造成对后面两个主题阅读学习的不利局面。
   三、紧扣主题,逐步延伸
  由于该单元的教学难点在“经世济民”,因此下面以专题三的第一部分+专题二的《英明与事业》作为教学实践案例,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等。
  专题三引导及概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梦想,有人于家,有人于国,有人于民。《论语》和《孟子》中暗含着很多修身处事的道理,能够给予人智慧,指导我们通往梦想的方向,在人生之中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论语》和《孟子》,来看看他们是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教学目标:①积累文言常识,总结词类活用、文言词语,自主翻译句子。②流畅诵读《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文本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的思想根源是什么?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他的这些思想。
  教学难点:你认为孟子仁政思想在现代中国是否可以借鉴,理由是什么?
  《英明与事业》引导及概述:当诅咒、誹谤、驱逐等来临时,已经不能阻止他为世界无产阶级事业而奋斗的步伐,他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的解放而倾尽全力,让我们来认识马克思,了解他不凡的人生和思想。
  教学目标:体会课文深厚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特定的环境、地点、身份,马克思发表的这篇讲话,恩格斯有着什么样的情感体会。
  教学难点:马克思与恩格斯让你学到了什么。
  简而言之,高中高年级语文单元主题整合阅读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阅读,能够通过不同的主题形式让学生对单元主题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13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88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