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文课堂的价值追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人文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特点。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文课堂的价值追求就是让学生精神成长、道德向上、内心向善、价值提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人文课堂;价值追求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3-0059-0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做到“知、信、行”的统一。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关键在于改进课堂教学,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文课堂的价值在于教师用尊重去提升课堂的温度,用“心”诠释课堂,课堂的价值追求就是让学生精神成长、道德向上、内心向善、价值提升。本文试以《爱在家人间》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以期与大家共同探究。
一、巧拨情感之弦,引导学生精神成长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三维目标中列第一位,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所形成的正确价值观。一味追求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讲条条框框,学生背条条框框,会导致课堂教学“无情无义”。人文课堂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启发学生感悟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爱在家人间》应该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融为一体,并将情感目标作为教学的落脚点,这反映了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意义。
片段一:在“爱的碰撞”环节,教师展示学生写的第一封信。
妈妈:我想给您写信。我已初中了,您还是把我当成小孩子。我做什么事,您都不放心,反复叮嘱,没完没了。您几乎每天都烧我不喜欢吃的饭菜,还说有营养。您每天还要接送我上学、放学,不让我有与其他同学接触的机会。您规划我每天的时间,禁止我用手机。您提醒我不要和成绩差的同学玩。周末您让我上不感兴趣的兴趣班。妈妈,您有好多方面都错了,必须要改改了。
問题:他们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这都是妈妈的错吗?
问题设计与教材的结合点:①与父母的冲突有哪些?②冲突的原因在哪?③怎样处理这些冲突?
在突破“代沟”这一教学难点时,重点从“亲情”入手,“人情味”要十足。通过书信的形式,彰显父母与子女“不同的关系”,然后安排学生围绕“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这一问题,回忆自己和父母产生冲突时的表现和感受,交流解决矛盾的方法,分享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最后对“代沟”及其原因方面的问题加以探讨和归纳。
为了彰显人文素养,教师可以在上新课前的两三天,让班级学生匿名把自己与父母的冲突写在纸条里并上交,然后,教师分类整理后在课堂上出示共性问题,让各学习小组讨论分析:与父母的冲突有哪些?冲突的原因在哪?怎样处理这些冲突?因为讨论的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心中的困惑和烦恼,所以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能被迅速调动起来。道德与法治课中涉及很多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内容,只有师生敞开心扉,进行对话交流,学生自我感悟、当场体验,才能使教材成为一种活的动态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心理品质和人格锻造的过程。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应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化其思想认识,修正其片面认识,完善其道德思维,使其形成道德评价能力,最终促使行动力逐步提升。
二、开辟主体参与渠道,促使学生道德向上
《爱在家人间》在教法的选择上,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自由、愉悦的课堂气氛,积极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这节课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既有能将学生充分调动起来的活动设计,鼓励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和交流,又有让学生静下来,进行积极思维的“冷”处理,最大限度地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后各学习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教师再进行点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动是外在动与内在动的统一,是动与静的和谐。学生有了思维的强度、情感的力度、思想的深度,才会使课堂有实效。
片段二:在“爱的体味”环节,教师展示学生写的第二封信。
亲爱的妈妈:您好!还是要给您写信。今天老师召开主题班会,要求同学写下父母的生日、身高、鞋子的尺码、电话、最爱吃的菜等若干项内容。不少同学把自己父母的相关信息娓娓道来,说得情真意切,我听后很惭愧,因为我居然说不上几个。特别是有些同学还有实际行动,做了很多关爱父母的事。这使我更加认识到,我确实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请你们谅解,我一定会加倍努力的!
请问:在家庭中你体味过哪些亲情?
问题设计与教材的结合点:①举例父母给你的亲情。②举例你给父母的亲情。③亲情能割舍吗?④怎样做到让亲情陪伴?
设计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父母无私的爱,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以及对父母的关爱不足。学生通过收集整理父母做的令自己最难忘、最感动的事情,明白了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也知道了孝敬父母是为人子女应当具备的品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给子女的亲情总能让学生娓娓道来,许多学生都能举出亲情的例子,然而在举例说明自己给父母的亲情时,许多学生沉默了,双方付出的不对等也让学生在瞬间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此时的“感化教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和蔼可亲,通过尊重、理解、关怀、支持、奖励等手段,设法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刻教师的脸上有多少微笑,学生的心里就有多少阳光。 其次,多渠道组织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开展质疑、辩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领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使学生在唇枪舌剑中营造民主、活跃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获得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提升理性思维能力。
三、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引領学生内心向善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和综合影响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经典名言的实质都是强调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学生,从而形成强大而又温馨和谐的教育场!教师心中有爱的种子,方能在学生心田撒播爱;教师心中向善,才能引领学生向善。
片段三:在“沟通与传递爱”环节,教师展示学生写的第三封信。
亲爱的妈妈:您好!今天我听了一个故事,故事主人公是一个男孩,他玩世不恭,经常惹他母亲烦恼。一天,他母亲对他说:“等到妈妈能吃上你亲手做的饭,妈妈就心满意足了。”儿子不以为然。若干天后,儿子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给妈妈盛了一碗饭,给自己也盛了一碗。可他吃着吃着,就开始哭泣,因为在他的对面,只有一张冷冰冰的遗照,原来他的妈妈在一场车祸中死亡了。这个故事触动了我的心灵。母亲,您为了我放弃了很多,很多……为了更好地照顾我,您放弃了工作;为了陪我,您放弃了苗条的身材;为了给我做饭,您放弃了休闲时间。唉!您为了我付出了青春、心血、精力。 谢谢您,亲爱的母亲。
请问: 你觉得你与父母应怎样去沟通传递爱?亲子之间的爱为什么需要沟通与传递?如何呵护亲子之间的爱?如何更好地接纳和理解父母?
教师要提高人格魅力就要不断提高修养,提升人文素养。在片段三中,教师层层深入,将向善的种子植根在学生心田,引导学生爱在当下,勇于沟通和传递爱,表达爱,千万不能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教学设计直击当下学生不善表达的问题,也是对片段二的提升和运用,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将真情融入学生的生命长河,书写孝心、爱心、大写的人。
教师要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应认真倾听,面带微笑,用温和的目光鼓励学生;对于一时思路不畅的学生,也要用欣赏的目光鼓励其恢复思路,而不应为了赶进度,急于插话或让其他同学讲。要消除学生怕说错的心理障碍,对学生不正确或片面的认识,也不要简单地否定,而应鼓励学生就实质性的问题进行质疑,使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辩论中明白其问题所在。
四、关注学生双基,提升生命成长价值
传统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以知识掌握为主的设计理念,注重教材知识的传授,走进教材,但走不出教材。教师应从关注“双基”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价值。用生命去拥抱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价值是我们的使命,因此我们要努力让书本知识呈现鲜活的生命状态。“教育不是填满一只桶,而是点燃一把火。”让教育充满自由舒展的人文关怀,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更是一种教学实践。
如某节课上,一位学生把文本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学生握手,并真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话音未落,其他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教师。不同的情况,要给出不同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更好的学习风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做道德情感的引领者、教学素材的开发者、课堂智慧的追问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让每个学生在我们的帮助下都能自由地成长,都能不断进步、有所收获,都能绽放出独特的人性光辉!
[ 参 考 文 献 ]
[1] 景桂兰.构建人文视野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81):150-151.
[2] 林晓芹.思品课的人文关怀[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5):70-72.
[3] 李猛. 挖掘思品人文内涵 培育学生人文素养[J].教改聚焦, 2013(9):183.
(责任编辑 袁 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03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