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正念教养对幼儿害羞和社交淡漠的影响: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研究以642名幼儿及其家庭为研究对象,采用正念教养问卷、亲子关系质量问卷和儿童社会偏好量表,考察家庭正念教养对幼儿社会偏好的影响,并分析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不同年级的幼儿在亲子亲密性、害羞和社交淡漠上存在显著差异;女孩的害羞水平比男孩高;正念教养与亲密性亲子关系呈显著正相关,与冲突性亲子关系以及幼儿害羞和社交淡漠呈显著负相关,与依赖性亲子关系的相关不显著;亲密性亲子关系与幼儿害羞和社交淡漠呈显著负相关;正念教养通过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对幼儿害羞和社交淡漠产生影响,亲密性亲子关系在正念教养与幼儿害羞和社交淡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最明显。父母应树立正念教养理念,推进正念教养实践,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为幼儿社会心理的发展提供温暖的家庭支持。
  [关键词] 正念教养;害羞;社交淡漠;亲子关系
  一、问题提出
  社会偏好(Social Preference)是幼儿社会退缩行为中由不同类型的心理动机而表现出的社会交往倾向。[1]柯普伦(Coplan)等根据社会动机理论将幼儿不同的社会退缩倾向分为害羞和社交淡漠两种偏好类型,害羞的幼儿愿意与他人互动,但在心理上害怕发起社交互动,对社会交往冲突表现高趋高避;社交淡漠的幼儿由于没有强烈的交往动机,对社交不感兴趣,表现低趋低避。[2]害羞和社交淡漠是社会退缩行为中的两种典型表现,都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已有研究证明,害羞与孤独、苦恼及社会焦虑等内化情绪问题相联系,会诱发同伴拒绝,[3]社交淡漠则会引起抑郁,并产生社会适应不良,甚至引发自闭症和攻击等外化行为问题。[4]虽然短时间的情境性害羞和社交淡漠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不明显,但长期经历害羞和社交淡漠的幼儿可能会形成严重的社会退缩倾向,对幼儿心理及社会化发展具有严重的消极影响。儿童发展的一系列研究最初证实了家庭环境因素(如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5]后来的大量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他们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即家庭中的父母教养方式越慈爱,亲子关系越親密,幼儿的害羞和社交淡漠越少,反之则反。[6]考察家庭环境因素对两种不同类型社会偏好的影响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两种社会退缩偏好的影响机制和过程,有助于根据不同类型幼儿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家庭教养策略,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
  近年来,随着正念教养(Mindful Parenting)这一概念的提出,研究者开始注意到正念教养对幼儿社会偏好的影响。正念教养于20世纪80年代由卡巴金(Kabat-Zinn)等学者提出,它是禅学和心理学中正念理论和正念疗法在家庭教育中的扩展,指父母在此时此刻的情境中,对自己和孩子的内在状态及教养互动过程有意识的、不带评判的注意和觉知。[7]邓肯(Duncan)认为正念教养对理解健康的教养关系和改善以儿童为中心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8]我国有学者指出正念教养在中国家长中也是有效可行的,正念教养可促进家长的心理健康和积极教养行为,有助于儿童的发展。[9]海伦娜(Helena)等人的研究发现正念教养中父母“不加评判的接纳”和“怜悯心”有助于减少儿童的负面情绪,并因此促进其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10]此外,柯普伦(Coplan)等人认为幼儿的害羞与父母过度保护的不良教养方式有关,[11]正念教养可以通过直接减少父母消极的自动化反应改善不良教养方式;[12]社交淡漠与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消极情绪反应的大小有关,[13]正念教养中的高度关注和倾听能够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正念意识,减少消极情绪反应。[14]因此,正念教养对幼儿社会偏好中的害羞和社交淡漠产生积极影响。
  正念教养可能影响幼儿的害羞和社交淡漠,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如何发生?国外研究在探讨正念教养的理论模型及其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机制时,发现亲子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15]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以共同生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16]它既会受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也会对幼儿的社会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17]威廉斯(Williams)等人的研究表明正念教养有助于促进良好的亲子沟通和积极的亲子关系;[18]辛格(Singh)等指出正念教养有助于父母接纳和消除亲子关系中可能存在的斗争观念。[19]正念教养能够正向预测亲密性亲子关系,此外,陈欣银等人发现消极、冷漠的亲子关系会阻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并且会降低幼儿的同伴接纳水平,[20]这可能会进一步阻碍幼儿的人际交往,进而诱发其害羞和社交淡漠。依恋的内部模式指出,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能帮助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积极的心理表征,[21]即认为他人都是友好的。此外,刘秋芬的研究表明亲子关系能够在其他因素与幼儿心理及行为适应之间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22]因此,正念教养可能通过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对幼儿害羞和社交淡漠产生影响。
  综上,正念教养对幼儿社会偏好中的害羞和社交淡漠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正念教养与幼儿社会偏好的关系不明确。以往研究已证实父母教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显著影响,[23]这为正念教养与幼儿社会偏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路。正念教养对幼儿社会偏好的影响也得到了相关论证,但是对二者之间直接作用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其相互关系的研究片面且零散,缺乏系统性的实证调查。因此,很有必要去考察父母具体的正念教养行为对幼儿社会偏好的具体影响,明确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正念教养对幼儿社会偏好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国内外学者认为正念教养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并对正念教养的作用机制展开了探讨。如邓肯(Duncan)等人认为正念教养通过父母的有效管教和积极的亲子情感促进孩子的发展;[24]陈晓等人认为正念教养通过调节父母教养压力、提高执行功能以及改善亲子关系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25]但正念教养对幼儿社会偏好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即正念教养如何影响幼儿社会偏好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因此,很有必要探讨正念教养对幼儿社会偏好的影响机制,深入系统地揭示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考察父母正念教养与幼儿社会偏好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本研究假设父母正念教养能够对幼儿社会偏好中的害羞和社交淡漠产生积极影响,亲子关系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正念教养的作用效果。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湖北省J市公办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各一所。抽样过程充分考虑了被调查幼儿的年级、性别和独生与否等人口学特征分布,样本能够代表J市幼儿的基本情况。共发放问卷680份,回收有效问卷642份,有效回收率为94.4%。其中,小班161人(25.1%)、中班180人(28.0%)、大班301人(46.9%);男生331人(51.6%)、女生311人(48.4%);独生子女472人(73.5%)、非独生子女170人(26.5%)。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由四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人口学变量,主要包括幼儿的性别、年级以及独生与否等;第二部分为正念教养问卷;第三部分为儿童社会偏好量表;第四部分为亲子关系质量问卷。
  1. 正念教养问卷。
  该问卷由邓肯(Duncan)编制,[26]中文版由本研究首次翻译、修订。首先,本研究邀请两位心理学博士对英文版问卷进行了翻译;其次,邀请具有留学经历的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对翻译的中文版正念教养问卷进行回译;然后,由4名心理学博士对中文版问卷的题目进行逐一讨论,在确保中文版正念教养问卷与原问卷所表达意思一致的前提下,对该问卷的表述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中文语言表达及文化环境;最后,对该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χ2/df=3.63,CFI=0.941,NFI=0.921,GFI=0.971,TLI=0.911,RMSEA=0.064(90%置信区间为[0.050,0.079]),表明中文版正念教养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修订后的中文版正念教养问卷共9个项目,包含以此刻为中心的意识和关注(如“我注意到孩子情绪的变化是怎么影响我的情绪的”)、非判断性接受(如“我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即使我不同意这些想法”)和非反应性(如“当我对孩子生气时,我冷静地告诉他/她我的感受)3个正念教养维度,采用Likert五点量表形式评分,所有项目得分相加求平均,得分越高表示父母的正念教养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问卷α系数为0.717。
  2. 儿童社会偏好量表。
  采用柯普伦(Coplan)等编制、朱晶晶等修订的儿童社会偏好量表,[27]主要测量幼儿的害羞和社交淡漠。该量表共11个项目,包含害羞和社交淡漠2个维度,其中反向计分项目包括“我的孩子经常主动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和“我的孩子在和别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是最开心的”等题。各个维度的项目得分相加求平均即为幼儿在社会偏好各个维度的得分,该维度的得分越高表明幼儿更倾向于该社会偏好类型。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40。
  3. 亲子关系质量问卷。
  采用皮安塔(Pianta)编制、申青慧修订的亲子关系调查问卷测量亲子关系的质量。[28]该问卷共30个项目,包含亲子关系亲密性(如“我和孩子之间感情深厚、温暖”)、亲子关系冲突性(如“我和孩子之间好像总是冲突不断”)和亲子关系依赖性(如“我的孩子过于依赖”)3个维度,各个维度的项目得分相加求平均即为家庭在亲子关系各个维度的得分,得分最高的维度即为家庭亲子关系的类型。本研究中该问卷的α系数为0.767。
  (三)施测过程
  由经过专业训练的研究生担任主试。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能力有限,问卷由家长完成。为保证家长仔细、如实地回答所有问题,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利用主班老师主持的家长会时间进行集中施测。在施测前,告知幼儿父母仔细阅读指导语,并强调本次问卷调查采用匿名的形式,调查结果只用于研究,将会严格保密,请被试真实作答。幼儿父母认真完成问卷并自我检查后当场回收。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23.0以及Hayes(2012)编制的SPSS宏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其中SPSS宏主要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分析亲子关系的中介效应。
  三、结果与分析
  (一)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采用多因素方法分析对各个变量(正念教养、亲密性亲子关系、冲突性亲子关系、依赖性亲子关系、害羞、社交淡漠)在人口学变量(性别、年级、独生与否)上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如表所示(见下页表1):
  在正念教养、冲突性亲子关系、依赖性亲子关系这三个变量上,各个人口学变量的主效应及各个人口学变量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在亲密性亲子关系上,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3.42,P<0.05),其中,大班幼儿的亲子关系亲密性水平显著高于中班和小班的幼儿,其余各人口学变量的主效应及各人口学变量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在害羞上,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4.72,P<0.05),年级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7.46,P<0.01),其中,女孩比男孩的害羞水平更高,小班幼儿的害羞水平显著高于中班和大班幼儿的害羞水平,其余各人口学变量的主效应及各人口学变量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在社交淡漠上,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3.53,P<0.05),其中,中班幼儿的社交淡漠水平显著高于小班和大班幼儿,其余各人口学变量的主效应及各人口学变量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
  (二)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正念教养与亲密性亲子关系显著正相关,与冲突性亲子关系、害羞和社交淡漠均呈显著负相关,与依赖性亲子关系的相关不显著;亲密性亲子关系与幼儿害羞和社交淡漠均呈显著负相关(见表2)。
  (三)亲子关系的中介效应检验
  正念教养、亲子关系、害羞和社交淡漠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变量间存在显著相关,符合进一步对亲子关系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的统计学要求。因此,本研究在控制性別和年级的条件下,采用Hayes编制的SPSS宏对亲子关系在正念教养与幼儿害羞和社交淡漠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的效应量及置信区间进行评估。   中介效应分析表明(见下页表3),正念教养对亲密性亲子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545,t=12.998,P<0.01),对冲突性亲子关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565,t=-10.066,P<0.01),对依赖性亲子关系的预测作用不明显(β=-0.116,t=-1.715,P>0.05)。将正念教养与亲密性、冲突性、依赖性亲子关系共同放入回归方程之后,正念教养对幼儿害羞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0.100,t=-1.143,P>0.05),对社交淡漠的预测作用也不显著(β=-0.100,t=-1.245,P>0.05);而亲密性亲子关系对幼儿害羞(β=-0.316,t=-4.463,P<0.01)和社交淡漠(β=-0.367,t=-5.569,P<0.01)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冲突性亲子关系对幼儿害羞(β=0.224,t=3.398,P<0.01)和社交淡漠(β=0.207,t=2.990,P<0.01)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对亲子关系在正念教养与幼儿害羞和社交淡漠之间的中介效应的效应量及置信区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见表4),亲子关系在正念教养对幼儿害羞的影响中的总间接效应为-0.322,在正念教养对幼儿社交淡漠的影响中的总间接效应为-0.327,且其Bootstrap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亲子关系在正念教养与幼儿害羞、社交淡漠之间关系中的中介作用非常显著。其中,亲密性亲子关系在正念教养对幼儿害羞和社交淡漠影响中的间接效应分别为-0.172和-0.200,且Bootstrap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亲密性亲子关系在正念教养与幼儿害羞和社交淡漠的关系中作用最明显。
  四、讨论
  (一)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正念教养在人口学各变量上的差异不显著,但其在人口学各变量中的平均分均高于3.5,说明家长的正念教养水平较高,大部分家长都能采取正念教养的方式。性别在各变量上的主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女孩的害羞水平显著高于男孩,这可能与社会文化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有关,人们往往对男孩和女孩的性别特征进行先入为主的概括,认为女孩是被动的、依赖的,男孩是主动的、独立的,[29]因此在家庭教养中,更倾向于“娇养”女孩,使女孩有更多的亲子依赖,在社会交往中更显得内敛、害羞。年级在各变量上的主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大班幼儿的亲子亲密水平显著高于中班和小班幼儿,随着年级的增长,大班幼儿的独立性以及社会认知能力得到发展,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也更加稳定,[30]因此相对于小班和中班幼儿有更少的亲子依赖,亲子关系更显亲密积极;小班幼儿的害羞水平显著高于中班和大班幼儿,这是因为中班和大班幼儿的幼儿园生活较稳定、同伴关系加深,能较好地融入集体生活,而小班幼儿的交往圈更多地以家庭为主,尚未和外在关系熟络,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害羞;中班幼儿的社交淡漠水平显著高于小班和大班幼儿,这可能是因为小班幼儿在新环境中的主动性社交心理更强烈,大班幼儿具有相对稳定的朋友圈、合作意识加强,而中班幼儿自我意识较强,对人际关系不敏感,独立意识也较强,喜欢自我游戏,因此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社交淡漠。
  (二)亲子关系在正念教养与幼儿害羞、社交淡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正念教养与亲密性亲子关系显著正相关、与冲突性亲子关系以及幼儿害羞、社交淡漠呈显著负相关,亲密性亲子关系与幼儿社会偏好中的害羞和社交淡漠均呈显著负相关。这与已往研究结果一致。[31][32]值得注意的是,正念教养对幼儿害羞和社交淡漠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而是通过亲子关系这一中介作用进一步对害羞和社交淡漠产生影响。这一结果表明了正念教养对幼儿害羞和社交淡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中的亲密性亲子关系实现的。
  首先,正念教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表明正念教养能够促进亲密性亲子关系,减少亲子冲突。正念作为一种意识品质,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正念教养中对当下情境的意识、觉知和自我调节有助于减少父母的消极情绪,降低压力和抑郁水平,使父母在亲子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感和更少的负面情绪,亲子关系更和谐。[33]同时,正念教养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养能力,不仅反映了父母具备在教养过程中对自己内在状态的思考和自我觉知,而且反映了父母在亲子交往中对他们和孩子所处关系环境当下的觉知。[34]具有正念教养能力的父母在亲子交往中表现出更高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他们对与孩子交往的每一刻都更加敏感,对任何行为都表现出冷静的接纳,而不是试图强加自己的意志,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动化反应对亲子关系造成的潜在性破坏。[35]除此之外,正念教养要求父母全神贯注的倾听能力,有正念的父母在亲子教养中往往通过眼神的注意关注孩子,倾听孩子的内在情感和心理需求,能更准确地检索孩子的想法和感受。[36]而反过来,孩子可能会感受到父母更加积极的情感支持,对父母的正念教养更具信任感,更乐于情感共享,从而有利于亲子交往中更加积极的情感互动。[37]因此,当父母将正念教养带入亲子交往中时,不仅可以更加稳定地提高父母的教养能力,而且可以在亲子关系中孕育一种温暖而积极的情感基调。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亲密性亲子关系与幼儿社会偏好中的害羞和社交淡漠均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亲密性亲子关系能通过良好的亲子沟通减少亲子冲突,并通过积极的亲子情感和情绪调节降低幼儿的害羞和社交淡漠,这可能与亲子关系中的亲子依恋有关。亲子依恋是幼儿早期经验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38]在社会习得模式的影响下,幼儿依据依恋对象在亲子交往中对自己的行为反应来建立不同情境的反应方式,[39]即亲子关系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行为。冲突性亲子关系中的不安全依恋会使幼儿认为周围的环境是不可预测的且不舒服的,这种不安全的内部工作模式会导致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害羞或社交淡漠。而亲密性親子关系中安全的亲子依恋可帮助幼儿习得基本的社交技能和行为价值观,并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为幼儿的社会交往提供支持,并因此减少幼儿害羞和社交淡漠。   可见,正念教养能显著提升亲子关系的质量,并可通过亲密性亲子关系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心理表征,降低幼儿社会互动中的焦虑和恐惧水平,减少幼儿的害羞和社交淡漠。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即正念教养可通过积极的亲子关系促进幼儿内化情绪问题和外化行为问题的矫正。[40]研究表明,在负面情绪表达频率较低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社会交往能力更高,[41]即正念教养家庭中更少的消极情绪,使得亲子关系更密切,幼儿害羞和社交淡漠出现的可能性更低。此外,让孩子看到父母调节负面情绪有助于幼儿学习有效地接纳和调节自己所经历的负面情绪,[42]通过正念教养,父母不仅提高了自我调节能力,而且对孩子的情绪表现出准确的调控,并能通过积极的亲子沟通和温暖的情感支持帮助幼儿获得正念的意识,增强幼儿的情绪认知和情绪调节,从而促进幼儿的社會适应性心理,[43]进而减少幼儿人际交往中的害羞和社交淡漠。因此,正念教养可通过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对幼儿的害羞和社交淡漠产生影响。
  五、教育建议
  (一)重视正念教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正念教养有助于提高父母的教养能力,增进亲子情感并促进幼儿的社会心理发展,应当重视正念教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父母应该树立正念教养的意识,学习正念教养的技能,增强正念教养的能力,并且在育儿过程中自觉采取正念教养的方式(如全神贯注地倾听、不加评判地接纳、对自我和孩子的情绪觉察等)促进家庭和谐,通过积极的亲子教养方式为幼儿社会心理的发展服务。此外,幼儿园应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推进正念教养的理论与实践,将正念教养的观念和技能融入家庭教育的环节,并通过宣传、指导、交流和培训等方式进行科学引领,让正念教养惠及更多的家庭。
  (二)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家庭是幼儿最为依赖的地方,父母是家庭亲子交往中最活跃的影响因子,父母应重视良好亲子关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营造亲密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亲密性亲子关系。一方面,父母要减少繁忙的工作和混乱的家庭生活对亲子关系带来的消极影响,增加亲子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开展积极的亲子互动,在亲子交往中关注和倾听幼儿的内在情感和心理需求,并有意识地对幼儿发出积极的情感投射。另一方面,父母应重视家庭成员(父母、祖辈)间的协同教养,建立有组织、有原则的亲子教养共同体,抑制个体冲动的、自动化的反应行为,克服专制、溺爱式教养带来的消极影响,营造完整的家庭环境和温暖的亲子氛围。
  参考文献:
  [1]CHEN X. Culture, types of social withdrawal, and children’s beliefs: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J].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5,33(2):174-176.
  [2][13]COPLAN R J, PRAKASH K, O’NEIL K, et al. Do you “want” to pla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conflicted shyness and social disinterest in early childhood[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4,40(2):244-258.
  [3]朱晶晶,谢庆斌,李燕,等.儿童社会偏好量表在中国学前儿童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2):268-271.
  [4]CHEN X, WANG L, WANG Z. Shyness-sensitivity and social, school,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rural migrant and urban children in China[J]. Child Development,2009(5):1499-1513.
  [5]MARJORIE J. K. 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M].邹晓燕,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6]关颖,刘春芬.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04):47-51.
  [7]KABAT-ZINN M. Everyday blessings: the inner work of mindful parenting[M]. New York: Hyperion,1997.
  [8][15][24][34]DUNCAN L G, COATSWORTH J D, GREENBERG M T. A model of mindful parenting: implications fo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prevention research[J].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2009,12(3):255-270.
  [9]高健.正念养育的理念、课程及其作用机制[J].学前教育研究,2017(11):25-34.
  [10]HELENA M, MARIA C. Individual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mindful parenting: the role of attachment and caregiving representation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5(07):13-19.
  [11]ROBERT J C, PAUL D H, DANIEL G L, et al. Authoritative and authoritarian mothers’ parenting goals, attributions, and emotions across different childrearing contexts[J]. Parenting,2002(1):1-26.   [12]BISHOP S R, MARK L, SHAUNA S, et al. Mindfulness: a proposed operational definition[J].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2004(3):230-241.
  [14]BOGELS S, HOOGSTAD B, LIEKE V D, et al. Mindfulness training for adolescents with externalizing disorders and their parents[J].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2008,36:193-209.
  [16]王云峰,馮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6(07):77-83.
  [17]宗爱东,李丹.2岁儿童亲社会行为及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的关系[J].上海教育科研,2005(09):46-48.
  [18]WILLIAMS K L, WAHLER R G. Are mindful parents more authoritative and less authoritarian? An analysis of clinic-referred mothers[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0(2):230-235.
  [19][35]SINGH N N, LANCIONI G E, WINTOM A L, et al. Training in mindful caregiving transfers to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09,19(2):167-174.
  [20]陈欣银,李伯黍,李正云.中国儿童的亲子关系、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03):329-336.
  [21][39]BOWLBLY J. Attachment and loss: Vol.2 Separation: Anxiety and anger[M]. London:Hogarth Press,1973:1-2.
  [22]刘秋芬,袁晓娇,胡红彦,等.流动儿童的家庭功能与孤独感: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03):437-440.
  [23]那仁格日乐.幼儿社会性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5]陈晓,周晖,王雨吟.正念父母心:正念教养理论、机制及干预[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06):989-1002.
  [26]DUNCAN L G. Assessment of mindful parenting among parents of early adolescent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mindfulness in parenting scale[D]. Pennsylvania State :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2007:56.
  [27]YAN L, JING-J Z, COPLAN R B, et al. Assessment and implications of social withdrawal subtypes in young Chinese childre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child social preference scale[J].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16,177(3):97-101.
  [28]申青慧.亲子关系与幼儿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9]黛安娜·帕帕拉,著.发展心理学: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314.
  [30]陈超.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5.
  [31]VALIENTE C, FABES R A, EISENBERG N, et al. The relations of parental expressivity and support to children’s coping with daily stress[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4(1):97-106.
  [32][38]孙炜炜.4~7岁幼儿的亲子关系与社会性行为、同伴关系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
  [33][43]COATSWORTH J, DUNCAN L, GREENBERG M, et al. Changing parent’s mindfulness, child management skills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with their youth: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pilot intervention trial[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0(2):203-217.
  [36][37]FOLKMAN 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states and coping with severe stress[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1997(45):1207-1221.
  [40]BOGELS S M. Mindful parenting in mental health care: effects on parental and child psychopathology,parental stress,parenting,co-parenting,and marital functioning[J]. Mindfulness,2014(5):536-551.
  [41]DUNN J, BROWN J. Affect expression in the family,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J]. Merrill-Palmer Quarterly-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4(1):120-137.
  [42]TAK Y R, VANZUNDERT R, KUIJPERS R C M, et a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es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 universal school-based depression prevention program‘Op Volle Kracht’ in the Netherlands[J]. BMC Public Health,2012(21):551-5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7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