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言语形式的“标·准·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谓文本的“言语形式”?言语形式是作者对语言外在的构成形式进行精心地编排和组织,以到达正确表达作者思想及文本内涵的目的。关注“言语形式”,能体味精美词句的妙用,能有效刺激语言直觉,更能有效学会遣词造句,这是语文教学的本旨。那么,阅读教学如何关注言语形式呢?下面笔者就从言语形式的目标意识、选点策略、渗透技巧等方面,谈谈阅读教学关注言语形式的“标·准·化”策略。
一、“标”——体现“四标”
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是必须进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如何有效地进行理解和运用,其核心是要重视语言的形式,关注表达方法。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特有属性”,更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因此,关注言语形式的教学要体现“理解和运用”这一课程目标意识,具体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一)体现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做了新的修订:“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而且这一核心任务必须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落实。因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发掘言语形式内在的秘密,掌握语言文字表达的一般规律,给学生言语实践的支架,并积极创设有利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关注学段目标
为达成课标的总要求,课标将小学分为三个学段,每个学段的目标是螺旋上升的,各学段对于言语形式的掌握要求也是由易到难。如第一学段,指导学生识字写字,积累词语和经典句式,学习遣词造句是这一学段的主要任务;第二学段不仅要积累字词,进行句的有关训练,还要关注段的教学,让学生说好一段话;而第三学段教学,除了进行词句段的训练外,还要注重文章的布局谋篇,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策略。以写景文章为例,同样是写景,以第一学段统编版教材一年级《四季》为例,言语形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积累 “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这些短语,让学生感受叠词的语言形式及声韵的节奏之美,为今后的遣词造句打下基础,做到“言之有物”。到了第二学段,如学习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花种》一课,写景要点则是围绕段落的中心句,写好一段话,做到“言之有序”。而到了第三学段,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课,则是要引导学生在写景中还需要进行联想和想象,通过渗透作者的情感,将情融合到写景之中,做到 “言之有情”。
(三)落实单元目标
为达成上述年段目标,教材都是以单元主题建构模式组合课例,通过开篇导读阐述单元内容要旨和学习目标,统编版教材还点明了语文要素,凸显本单元的言语形式学习重点。语言训练点的选择,除了要结合学生年段特点,还要联系当前单元的语文要素来选择,这就要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加以审视。
(四)达成课时目标
单元言语训练目标是分课时目标步步达成的。因此,课时目标的制定力求简练和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如教学统编版三年级《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制定为: 一是字词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0个词语;二是关注言语形式目标,让学生学会抓住提示语的神态、动作词,读好对话,并尝试用上提示语,仿写人物对话;三是对比故事的结局,领悟寓言的寓意,学习正确待人处世的方法。在以上课时目标中,从字词的积累学习,到提示语的仿写运用,再到故事前后文段的对比,都是达成言语形式教学课时目标的体现。
以上“四标”,告诉我们关注言语形式要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年段特点、单元语文要素及文本的写作特点。那么,如何选择言语形式的“落脚点”呢?
二、“准”——选点“三准”
(一)文体特征把握准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鲜明的文体特点和文本特征,统编教材更加重视文本的文体呈现,要求教师教学要有文体意识。这样编排,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文体特点对语言形式学习的影响。语言形式的学习,既要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又不能生硬地学习文体知识,而是要在初步感知文体特征的情况下,对言语形式进行有效地实践和运用。如学习《桥》一文就要注意小小说出乎意料的谋篇布局,以及运用极其简练的语言表现情景的急迫;学习《为人民服务》一文就要关注议论文的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学习表达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了解如何用典型的论据来论证观点的方法。
(二)典型言语形式发掘准
1.画龙点睛的字词:字词是构成句段的基本语素材料,好的文章离不开关键性字词的渲染,这些关键性的字词,在句意表达中起着深刻且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这些“画龙点睛”关键字词的揣摩,能有效提升对句子表达效果的理解,让学生的表达更有感染力。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勾” 的意思(被吸引来,不想离去);再引导学生感知“勾”字在这里突出水果香味的吸引力太大了,通过对“勾”字的揣摩,让学生对这一段的文本内容有更深刻的领悟。
2.意味深长的标点:标点符号是文本情感的载体,是“文章中无声的语言”,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不能忽视标点符号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教学统编版教材三年级《陶罐和铁罐》时,铁罐傲慢无礼的态度,都在它每一句话后面的“!”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如在指导学生读“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 “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这几句话时,可以指导学生发现每句话后面的“!”,读出铁罐不可一世和咄咄逼人的语气,通过关注言语形式中的标点符号,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本内涵。
3.个性鲜明的句式:课文不同文体言语风格的呈现,主要是由文章富有特色的典型的句式表现出来的,这些典型的句群,是构成文体特征的外部体现,学习迁移这些个性鲜明的句式,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库,提高学生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的表达质量。如统编版二年级下册《雷雨》一文,文本中“……越来越……”“……也……”“……又……”等经典句式,给学生学习表达提供了经典句式的技术支持。再比如《桥》一文,句群呈现简短、急促,独句成段的特点,为文本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塑造增添了更多的悲壮色彩。对这些个性鲜明句式的关注和学用,是学生今后个性化表达的重要基础。 4.与众不同的语段:课文要体现特殊的文本内涵,作者往往会采用一些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语段形式来表达,这给学生提供了独特的语段模式参考。关注言语形式要解决写好“段”的问题,有效的办法是以课文中精妙经典的语段为范本,进行“段”的迁移仿写,这样能快速提高学生句群表达的条理性和言語组织的逻辑性,从而促进一段话的规范表达。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一课的第2自然段,在阐述“人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一观点时,本段论点定位精准,并从多方面进行印证,论证思维缜密,堪称学生言语思维训练的经典范式,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学用这一段的议论方法,进行迁移仿写。
5.匠心独运的谋篇:一篇文章的高下,布局谋篇很重要,好的文章,在布局谋篇方面匠心独运,让人读来印象深刻,拍案叫绝。文章的布局谋篇是文本整体格局的体现,要提高学生习作的质量,必须要在布局谋篇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教材文本的谋篇范式,能给学生的习作很好地示范。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凡卡》一课,文章采用了多处插叙的写法,回忆了凡卡在乡下和爷爷幸福生活的场景,这一幕幕幸福场景和当前凡卡的悲惨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再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按时间顺序的线索,进行详略得当地表达。通过以上对文章的布局谋篇的揭示,不仅把握作者的语言形式的特点,也为学生谋篇布局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一课一得取舍准
一篇文章的言语形式“落脚点”有很多,“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如何做到合理取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课堂时间是一个常量,在有限的时间,不能对言语形式“面面俱到”地学习。如何选择言语形式训练点?必须结合学情特点、文本特色、课时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年段教学目标等要求,选择这篇课文言语形式的“这一个”,力求让学生“学会”而不是“学过”。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本课的言语形式落脚点有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及外貌描写,但如果这些点都抓,学生课堂是“忙”不过来的,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做出合理取舍。如本班学生习作中人物外貌描写不够细致的,可以学习文中的人物外貌的细节描写,如本班学生人物对话写不好的,可以选择人物的语言描写作为训练点。根据需要,精准选择,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三、“化”——潜移默“化”
言语形式教学不能脱离文本内容单独进行。如果把言语形式比作“盐”,不能让学生直接吃“盐”,而应把言语形式的“盐”溶解在文本内容学习的“汤”中,孩子才能有效吸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绝不能将阅读课上成表达技巧欣赏课和写作指导课,而应注重方法与技巧,坚持“不为而为”,做到“入乎其内”,在导读课文时巧妙提示;“出乎其外”,在品词析句中自然感悟;“化乎其中”,在读写结合中潜移默化。
例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秋天的雨》一课,在教学“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一句时,先让学生找一找,你认为这里哪个字用得很特别。学生找出了“勾”字。接着让学生理解“勾”的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具象的“勾”的意思,即“ 牵引,招引”的意思。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用这个 “勾”字好不好,学生通过反复揣摩,悟出了“勾”字用得好,更能表现孩子被香气吸引来,不想离去的情态;再结合 “常”字,学生明白了,孩子们是“常常”被这香气吸引来的,最后引导学生带着“嗅觉”的想象去读,在学生朗朗的读书声里,课堂浸润着瓜果飘香的气息……因为有这样的 “言”的具体内容的理解和体味,语言才有温度,才有“言语形式”的“无痕”效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88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