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温州区域推进STEAM教育的设计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区域推进STEAM教育是培养新一代温州人“创造·创业·创新”精神的重要诉求,可通过建立共享联盟,研发特色课程,实施“馆校融合”,探索教学范式、评价机制、师资培养,实施系列活动,打造STEAM教育的“温州模式”。实施STEAM教育可以从科学课程入手,从信息技术课切入,以拓展性课程、项目式学习、校园科技节活动为载体。
  [关键词]STEAM教育;温州模式;区域实践
  STEAM教育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跨学科融合的教育。它旨在使学生参加以活动、项目和问题解决为基础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动手做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创造、设计、建构、发现、合作并解决问题。STEAM教育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强有力支持。核心素养需要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地,而STEAM教育的独特价值,就在于通过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富有现实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与积极情感的投入,使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一、区域推进STEAM教育的价值意义
  温州人素有“中国犹太人”之称,改革开放以来,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新的大时代背景下,新一代温州人要传承和发扬温州人的精神——创造、创业、创新,这是对温州人的本土期待;要突出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做乐学的自己)、学会做事(做自主的自己)、学会共处(做乐群的自己)、学会做人(做最好的自己),这是成为现代人的自我需要,也是温州人走向世界的基本要求。STEAM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4C核心能力,即沟通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s)、团队协作能力(Collaboration)、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创造与创新能力(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这与新一代温州人“四个学会”的教育目标紧密关联(见图1)。因此,在温州区域推进STEAM教育,恰逢其时,恰逢其事,不可不为,不可慢为。
  二、区域推进STEAM教育的工作目标
  1.提高区域青少年的STEAM素养
  通过STEAM教育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注重实践、注重动手、注重过程、注重创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伴合作能力、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在生活情境中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聚焦4C核心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培育区域STEAM教育骨干教师
  通过STEAM教育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与评价,提升全市教师跨学科融合与运用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项目教学与问题教学的实施能力,培养STEAM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带动全市中小学教师跨学科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3.打造STEAM教育的“温州模式”
  充分发挥浙南STEAM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各部门的职责与优势,建立基于区域特色的STEAM教育实践系统,打造区域STEAM教育创新生态系统。以迭代、融合及创新思维为导向,通过系统、整体、有序的引导,组织优质STEAM资源共建、课程共享,实现优势互补, 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STEAM特色学校。转型升级温州市中小学“小数学家、小科学家、小文学家”培育项目、中小学创客教育等,形成STEAM教育的“温州模式”。
  三、区域推进STEAM教育的主要任务
  1.建立温州STEAM教育联盟
  选拔评选一批温州市STEAM教育试点学校,形成包括国家STEAM教育領航学校、省种子学校等在内的温州STEAM教育联盟。联盟内的学校结合科学、信息技术、劳动技术、通用技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统筹学校的创客教育、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等工作,开展SETAM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定期开展联盟校STEAM教育研讨、交流与展示活动,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STEAM教育实践经验和技术策略,实现资源共享。
  2.研发区域特色STEAM教育课程群
  基于温州市STEAM教育联盟学校,成立课程共享联盟,共同开发和实施具有学校和区域特色的STEAM课程内容,形成STEAM教育课程群。包括:基于科学、数学、技术等基础性课程的STEAM主题学习;面向全市各类学校广泛推行的基础性STEAM教育课程,主要平移借鉴国内外现有的先进STEAM教育课程,打造适用性广、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以便各类学校“描红”实践;STEAM教育试点学校自主研发的STEAM教育课程,基于校本开发实施,并通过课程共享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基于“小数学家、小文学家、小科学家”培育项目的“三小”“三师”融合课程;以科技馆资源等为载体,研发基于主题场馆特色的多样化、多层次、项目化展区课程,对接“馆校融合”项目。
  3.实施STEAM教育“馆校融合”项目
  借力市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场馆资源,实施STEAM教育“馆校融合”项目,实现STEAM教育在项目、空间、资源、经费等部门的力量融合。各类学校自主对接“馆校融合”项目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工具,在原有传统教室、学科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建设STEAM创新实验室,打造具有时代特征、资源丰富、硬件和软件相配套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创造力,增强学生的STEAM学习体验。
  4.探索STEAM教与学的范式
  结合《温州市中小学第二轮“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三年行动》的推进,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形式,强调与真实生活的联系,倡导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积极探索基于真实情境的应用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实践学习、综合学习、表现学习,引领学生进行个人、小组、集体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索STEAM教与学的有效范式。   5.探索STEAM教学评价机制
  尝试建立体现各学段不同水平和要求的STEAM教学与学习的评价体系,开发量规、量表等表现性评价工具。结合温州市“小文学家”“小数学家”“小科学家”的“三小”评选标准的研制,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表现性评价方式、课程评价机制和评价技术策略。
  6.探索STEAM教师培养机制
  借助课程平移等多种途径与方式,围绕 STEAM教育教学策略、教学课例与项目研发、课程开发、项目及课程评测体系研制等专题开展研究和学习,通过培训、公开课、研讨课、学术报告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与培养,努力提高温州区域教师的STEAM教育价值理解能力、STEAM跨学科领域理解与实践能力、STEAM课程开发与整合能力、STEAM教学实施与评价能力,形成温州区域“做中学”教师STEAM素养与能力培养机制。
  7.开展STEAM教育系列活动
  以温州市科技局STEAM资助项目、区域STEAM课程研发与展示交流、基于“馆校融合”的创新实践活动、温州与嘉定的“科创课程”共建项目、基于本土“三小”培育项目的STEAM活动等为载体,组织学校师生开展STEAM教育系列活动。
  四、区域学校STEAM教育的实践路径
  1.从科学课程入手,凸显工程实践的STEAM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以下简称新课标)被称为“中国版的STEAM”,因此,从科学课程入手成为当前小学实施STEAM教育的重要路径。在课程内容上,新课标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这一领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基于STEAM理念,需要把技术和工程作为科学课程实施的重点方向(见图2)。例如,学习了“声音”单元后,可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乐器, 并完成一首简单歌曲的演奏;学习过“电”单元后,可让学生完成一个模型小屋的电路设计和制作,并满足小屋的相应功能。
  在学习方式上,新课标强调跨学科学习。STEAM理念下的科学课堂更趋向于“大科学”,提倡多学科融合式的学习,更强调学科间的关联。小学科学课程针对学生身边的现象,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综合呈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强调四个领域之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关联,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发挥不同知识领域的教育功能和思维培养功能;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的相互渗透,如科学课上要用到数学的数据处理、模型量化等能力,语文的记录、表述、论文、戏剧表演等能力,需要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等科学方法的指导。这种融合式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让学生能够在离开学校后有能力运用跨学科知识,通过合作与实践,完成主题项目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2.从信息技术课切入,聚焦技术应用的STEAM
  2015年10月7日,美国的《STEM教育法(2015)》(STEM Education Act of 2015)正式生效,明确将计算机科学列入STEM教育的范围,体现了未来教育对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视。我国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是课程目标单一,存在明显的“为技术而技术”的问题,学生“用技术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基于STEAM理念,温州市广场路小学于2013年开始启动信息技术学科的变革,四年级开设Scratch课程,五年级开设“Micro:bit”课程,六年级开设“智能小车”课程。这些课程的设计都以问题解决为载体,以程序编写为主线,以项目方式开展教学,在实践中将分散的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据研究需要设计方案,优化解决方案,进行多次迭代,在工程目标的驱动下,在亲身经历中发展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从信息技术课程切入开展STEAM教育,较多地基于开源硬件、机器人和编程的创客类课程和活动。师资以技术类教师为主,教学活动多为动手制作,对于科学原理和工程设计等内容和环节的学习比较薄弱,需要在实施中多加注意。
  3.以拓展性课程为载体,满足个性需求的STEAM
  拓展性课程指学校自主开发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拓展性课程建设要关注综合性,要设计项目式、主题式、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创设有意义的真实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综合素质。拓展性课程建设要关注实践性,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合作学习的机会,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
  拓展性课程是当前学校实施STEAM教育的重要路径。以瑞安市第二实验小学为例,学校先后开设了生物研究、3D打印、机器人、三模三电、发明创造、科技制作、七巧创意、太阳能社、自然观察、小实验、创意陶艺等十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同时关注课程的动态建设,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和反馈评价调整课程内容或更新课程设置,以满足更多学生的个性需求。以拓展性课程为载体开展STEAM教育,要关注课程实施的全面性和差异性,防止课程实施仅指向社团或兴趣小组。普及型STEAM课程可以按照班级进行配置,与基础性课程进行统筹安排;提高型STEAM课程可以针对在STEAM方面特别有兴趣的学生组建社团或俱乐部;还可以组织全校的STEAM工程挑战赛,增加课程学习的趣味性。
  4.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探索问题解决的STEAM
  项目是基于挑战性问题的复杂任务,促进学生参与到设计、问题解决、决策或调查活动中,给予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相对自主工作的机会,并最终生成“产品”或进行项目展示。项目式学习是当前学校开展STEAM教育的重要范式。如温州道尔顿小学开展的“我的名牌我做主”STEAM活动。很多学校的校牌千篇一律,怎样设计、制作一款属于自己的个性名牌呢?教师把这一现实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基于具体的情境任务,分析讨论名牌的结构,通过计算机绘图软件绘制二维草图,用3Done软件进行3D建模,结合相关的数学、科学知识设计合理的个性化名牌,并通过分享和讨论不断优化改进自己的模型。最后,学生还学会了介绍和推广自己的“产品”,开展了“产品”交流发布会。
  5.以校园科技节活动为载体,引领创造创新的STEAM
  以学校的科技节活动为主要载体,兼顾课内科学与技术类课程的内容来推进STEAM教育。例如,温州道尔顿小学科技节活动之“极速飞车挑战赛”,以“让小车开起来”“我的小车我设计”“3D车架设计”“小车测试优化”、“小车测速”“极限大挑战”六个课程来支持該活动,在近两个月的实践里,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了认识小车、设计、合作、制作、测试、改进、总结等过程,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思考原因、寻求多种解决方法并总结经验。温州市实验小学面向全体学生,每学年都开展创意科技活动,提高全校师生科技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每年的科技节都设定不同的活动主题,如一年级“彩蛋过天桥”,二年级“趣味多米诺”,三年级“迷宫大穿梭”,四年级“水火箭打靶”,五年级“疯狂投石机”,六年级“水上搬运工”。学校与年级组分层实施,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在挑战过程中,学生们长程规划,自主设计,团结协作,创造创新,体验到了“来学、来玩、来创造”的快乐。
  (责任编辑   郭向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46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