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人文情怀 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数学是人类的逻辑思维的集大成学科,人类的系统的逻辑思维的锻炼,就要依赖于数学的学习。只有具备了足够强的逻辑能力,才能得到新知,才知道遇到问题后如何解决问题。数学相对于其他人文学科,同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数学不仅是数与形的学科,也是一个具备人文情怀的学科。
关键词 高中数学;高效;数学课堂;人文情怀
中图分类号:TQ4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2-0159-01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最为重要的组成部门。在教学中通过将人文情怀与数学的融合,数学学科不再冰冷、生硬,而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情怀。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一些教学实践。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部最新出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给我们最好的思想指导,数学教育的人文情怀得到了很强的体现,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刻的挖掘,将这些人文性进行解读,传授给学生。
案例:假设某天高中毕业的小孙去人才市场寻找工作,小孙相关的技术能力很扎实,他期望的工资数为1200元。此时市场上,招聘的单位中有10%,需要技师,提供的工资为:1000-2000元之间,那么请问,小孙他找到工作的概率有多少呢?
假设有x%的企业需要招聘技师,y%的企业的薪资超过小孙要求的薪资,那么小孙找到工资的概率为(x%×y%),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概率为1-(x%×y%)。根据上述的一系列的分析,人才市场招聘单位招聘技师的概率为10%,因此x%=10%,小孙期望的工资为1200元,相关企业给出的薪资为[1000,2000],那么第二个满足条件的是(2000-1200)÷(2000-1000)=80%。然后根据公式(x%×y%),可以计算出小孙找到工作的概率为8%。根据这个案例,可以将具体的概率知识应用与生活中,满足真实就业概率的计算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标准。
二、呈现生活化学习材料,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寻找教育的真谛,通过将生活与数学教育结合起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既可以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培养学生人文情感。
例如:在复习“函数”这一章节知识时,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我想在淘宝上购买一款手机,淘宝的价格为850元,店家给我优惠的金额是10元,为了享受到团购的优惠,两个店铺给出了具体的优惠方案,A店铺给出的方案是买一部手机优惠10元,买两部手机优惠20元,然后以此类推,但是手机最低的价格为700元。B店铺给出的优惠方案是买10部免费赠送一部手机。学生进行运算,看一下选择哪个方式最优惠呢?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案例,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
三、使用好数学文化资源,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
高中数学学科育人资源的开发,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现阶段有的一些教学内容进行挖掘和创造,使得教学内容显示出人文的光彩。
例如: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方法,以此来计算出圆形面积如何求?通过对刘徽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于我国古代先进的数学思想而骄傲,同时对于古人的数学思想的学习。在课后小结时,教师可以对国内知名数学家的故事进行介绍,例如:身残志坚的华罗庚,为了构建数学知识大厦,最后鞠躬尽瘁,陈景润病魔缠身,但为了解出困难数学界百年的数学问题,整日连续工作,最后为数学事业的前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通过这些优秀的数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拿出勇气与困难进行斗争,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结合课堂评价方面,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发展
按照《标准》的具体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发展。
例如:有一位学生,在课上学习数学非常认真,但是数学成绩总是不理想,这位同学对此也是非常苦恼,笔者对这个同学学习情况进行了分析,这位同学学习态度端正,但学习方法有很大的问题,笔者通过鼓励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一点点的进步,及时给予反馈,再通过对学生错题的分析,找出了这位同学知识方面的漏洞,笔者通过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一些關键环节进行整理,对学生系统性的答疑解惑。学生的数学成绩获得了突飞猛。所以说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做到认识、了解和理解,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虑,做到真正的体现出学生的不足和缺漏之处,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和鼓励。
总之,本文对挖掘人文情怀,构建高效数学课堂进行了探究,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人文性的体现,给出了四个相应的方法和措施,并给出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希望可以给教师们一些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朱国军.高中数学人文化教学探析[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3(09):40.
[2]梁梦倩.高中数学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04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