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强调:教育必须尊重个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并指出“教师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注重个性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各国纷纷研究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
而在我国,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育更是痴人说梦。这是与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尤其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相违背的。
因材施教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学仍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受教育者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生理的种种原因,情况各不相同。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有基本的统一要求,也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特征,寻找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保证学生素质得到提高。
为师者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心中有学生,清楚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达到以生为本的教育境界。因此,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既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等),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特长等),还要分析研究造成差异的家庭、社会、历史的各种原因,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个别辅导,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现代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呼唤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学生的个性、研究个性化教学原则、方法,特别是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及其教学方法。新课程背景下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式有效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一方面要自己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不应为应试而埋头教书,另一方面在研究如何教学生的同时,不妨多研究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
因材施教的核心在于扬长避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个性特点,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倡导乐学,从而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孔子是乐学的倡导者,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将“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比较,层层深入,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
因材施教也与人本主义的理念十分契合。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重視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价值。在人本主义者看来,教育的本质是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根本目的的,学习的关键在于开启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进而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最高价值。在学习上,人本主义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个性的人,并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我们的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加强正面表扬激励,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有被他人肯定的心理需求。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分数,都可以给学生很大的鼓舞,从而使他们学习起来更投入。我们应像孔子那样,发扬民主,热爱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师要善于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提问时,若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不要急躁,而要抓住时机给予启发、引导,并给学生再次表现的机会。对那些答错的同学,也应在充分肯定其进步的同时,善意地帮助他们重新把问题答好,使学生因自己终于答出问题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一些学生提出教师始料不及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应压制学生、堵塞学生的思路。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思路是正确的、积极的,哪怕答案是错误的,教师也应予以恰当的支持和鼓励,这将对学生的自信产生莫大的作用。教师切不可指责讽刺,以免遏止、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我们要爱护每一个学生,不断更新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根据学生各个教育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成才,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责任编辑 晁芳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6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