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课堂中学生有效交流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生是否会交流”影响着课改课堂的教学模式,而“学生的有效交流”决定课改课堂的成败。因此,如何促进学生有效交流是我在教研工作中重点研究探讨的内容。
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激发和引导交流,调控交流的量
课改课堂是小组合作参加课堂交流活动,是课改课堂学生学习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学习,必须通过交流,学生交流的多少直接影响课堂的进程。
1.克服自卑,提高交流的積极性
学习交流动机的强弱,与一个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研究证明,学生交流动机弱、缺乏交流积极性的原因,与本人缺少自信、过分自卑有关。自卑感是影响学生交流动机难以发生和不易出现交流活动的重要因素。 自卑感严重的学生一般具有一些普遍性的特点:他们的自我形象不稳定,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以掩饰自己所谓的“不言而喻”的弱点;他们对一切事情都很敏感,因而特别容易受挫折;他们倾向于超脱现实而陷入幻想世界,缺乏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有严重的孤独感;他们缺乏竞争意识。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适应课改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因此,教师必须给予帮助,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别人,不以别人为自己的唯一比较标准;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发挥特长,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以摆脱自卑感的纠缠。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当一个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时,他在群体中的交往动机就会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来说,主要是建立并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而在实际学习中,有学生很难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多是个性的原因。心理学工作者认为,自我中心主义、操纵欲过强、过分地讨好和敬畏、敏感和多疑、傲慢和嫉妒、过于偏见、习惯依赖等都会造成同学间关系的紧张,导致不合作、不交流。所以,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认清自身存在的缺点并努力改正,营造一种良好的集体氛围,形成团结、友爱、互助、互敬的班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能感到温暖、安全;反过来,和谐的同学关系又会促进学生间学习的进一步交流。
二、教师要调控学生的交流,追求交流的质量
实行新课改的班级,有些教师埋怨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课堂聊天的机会,甚至有些课堂一开始合作学习,就出现七嘴八舌、嘈杂的课堂现象。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控学生的交流行为。调控学生的交流,包括强化良好的交流行为和终止问题交流行为两个方面。良好的交流行为一旦得到鼓励或赞扬,就会被强化,并逐步巩固下来,成为课堂其他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
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规范交流行为
学生的问题交流行为,有些是出于无知,有些是出于故意,有的则偏离讨论的方向。一些课堂问题交流行为是在课前就注定了的,而不是因为课堂活动过程中的运作所导致,最好的管理就是采取先行控制,在问题交流行为产生之前,实施预防性管理,避免或减少问题交流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一般而论,在确立学生的交流行为标准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是否影响课堂秩序和学生的学习进程,是否具有切实可行性等。当课堂行为标准确立起来之后,还要及时加以巩固,必要时还要予以修正。
2.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交流
学生的问题交流行为大多以轻度为主,因而许多问题交流只需教师运用一定的影响方法便可得到制止。通常采用的影响方法包括信号暗示,即对学生问题行为发出提示信号,用以提醒警告学生,进而终止刚刚发生的问题行为:使用幽默,即教师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调节气氛和提示学生,以防止问题行为的出现和制止或纠正已有的问题行为:创设情境,即适当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以避免问题行为乘虚而入;提问学生,即对发生问题交流行为的学生提出问题让其回答,使其自觉纠正其行为;正面批评,如果很多方法对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都不奏效,那就要正面严肃批评,指出其缺点。对于有些较严重而又难以制止的问题行为,教师可适当利用一些惩罚措施。 总之,对于学生的问题交流行为,教师不可不闻不问不管,又不可急躁武断,而应根据具体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后果,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责任编辑 龙建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68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