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要素 展开学习过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统编教材的优势非常明显,特别突出的一点是:语文教学目标发生转变。从单纯的字词积累转向积极的语言运用,从较单一的内容理解转向多元化的能力训练,从低层次的理解练习转向高阶的思维训练。
这就需要教师聚焦语文要素来开展教学,自觉挖掘单元组文的课程意义和教学价值,把语文要素转化成课时教学目标,在单元内反复实践、逐步提升,完成“认识—理解—尝试运用—再理解—再运用”的过程。
一、单元整组教材分析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把图画的意思写清楚”。本单元安排了四则寓言故事,寓意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见下表。
[题目 寓意 表现形式 阅读链接 守株待兔 不要妄想不劳而获 文言文 南辕北辙 陶罐和铁罐 要谦虚,不能骄傲 童话 北风和太阳 鹿角和鹿腿 可以多元解读 童话 池子与河流 懒惰使人无为 诗歌 ]
从表现形式来看,内容很丰富,有小古文、童话、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文学的趣味。从故事内容分析,大多数寓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人物形象丰满——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并通过朗读体会故事的精彩,明白寓意,从而讲好寓言故事。从语文要素看,本单元的重点是教给学生理解寓意的策略和方法。寓意的获得不能单凭教师讲授,课上要给支架,给情境,使学生在获得寓意的过程中得到情感、审美和文化的体验。从课文后面设置的思考题分析,能力目标指向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强调边听边思考,学会筛选信息、捕捉重点,培养审辩式思维,强调对他人的尊重与体谅。习作《看图画,写作文》是第一单元“把观察到的写清楚” 的后继练习,观察的内容更丰富、更细致,学生通过思维、想象的参与,能够把静的画面写出动感来。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总结梳理了关于寓言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举一反三,提高生活智慧,培养辩证思维。“快乐读书吧”推荐的都是中外著名的寓言故事,有《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拉·封丹寓言》,这些寓言故事我们都非常熟悉,前面的“阅读链接”就选取了《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这样安排旨在进一步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通过以上分析,本单元的整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形象以及性格特征。二是通过各种形式讲好寓言故事,获得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三是在朗读的基础上,揣摩故事所要传达的寓意,通过各种路径读懂寓意,并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四是通过课堂学习活动的推进来达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二、单元整组教学设计思路
单元整組教学,不仅是教师分析教材、设计教学的一种行为,还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理念,也是统编教材编者意图所在。教师只有关注了单元教材的布局、设计、联系和整合,关注了每篇文章的目标指向,才有可能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本单元中,围绕“寓言”主题的精读课文、课后习题、“交流平台”“快乐读书吧”等内容形成了有着密切联系的整体。教师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进行语文要素的提炼,通过丰富、有趣的语言实践活动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并将其转换成语文素养。根据寓言的文体特征和教学重点,教师可以采用如下一些策略开展本单元的教学。
(一)抓好朗读——感受故事形象
寓言故事短小精悍,而且形象生动。要从寓言中概括寓意,首先要使学生充分感受故事形象,深入故事情境。本单元的四个寓言故事,都非常适合朗读体会,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寓言情境,体味寓言情感,理解寓言韵味。朱自清先生说过:对一篇课文的理解,一半在声音里头。本单元的寓言学习,可以依托形象化的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代悟。
1.抓标点朗读
标点能够传情达意。一个标点的背后,可以有着丰富的含义。教师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不可错过标点。如《鹿角和鹿腿》中有:“咦,这是我吗?”“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学生抓住问号和感叹号,体会鹿心情的变化,它心中的自豪和欣喜跃然纸上。再如《陶罐和铁罐》一文中铁罐的语言,几乎每一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读好感叹号,一个傲慢无礼、歇斯底里、不可一世的铁罐形象就呈现在读者面前。
2.抓提示语朗读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老课文,本文最大特点是通过对话描写展现故事情节。对于铁罐的傲慢狂妄、步步紧逼,陶罐的不卑不亢、以理相待,课文通过提示语进行了鲜活的刻画。教学重点必然放在描写两个角色神态、语气的提示语的朗读上。学生通过读好提示语、添加提示语等方式,走进故事,走近角色,由表及里,读懂故事。
3.抓动词朗读
寓言故事都短小精悍,故事里表示言行的动词都运用得非常生动、准确,值得细细揣摩。比如《鹿角和鹿腿》一文,鹿与狮子的追逐过程中,“蹦”“跳”“跑”“奔”等动作充分表现出鹿腿的强健有力,“挣脱”“扯”等动词让双方的角逐充满画面感,一只在绝望中奋起一搏的鹿的形象跃然纸上。而狮子的“逼近”“猛扑”更让读者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气氛。抓住狮子和鹿的动词进行朗读体会,对故事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
4.前后对比朗读
《鹿角和鹿腿》中,鹿第一次来到河边,对鹿角是多么喜欢啊!狮口逃生后,他对鹿角和鹿腿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教师可以创设鹿第二次来到河边的情景,引导学生:“这时候鹿会怎样评价自己的鹿角和鹿腿呢?请用上‘唉’和‘啊’两个叹词进行说话。”在对比朗读过程中,鹿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二)讲好故事——提升言语能力
根据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情节简单、写法相似等不同于一般写事文章的特点,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初、课中和课尾尝试复述,从而内化语言,培养概括、想象、表达等能力。 1.简要复述大意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中段的重要语文要素之一。寓言故事篇幅短小,适合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在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说一说故事的大意,抓住人物和事情的特点,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生动复述故事
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情节简单,非常适合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梳理故事脉络,斟酌语言,体会情感,理解人物形象,感受故事寓意。教师要把握学情,顺学而导。
3.补白创造复述
寓言故事语言凝练,在讲述中自然会有“空白点”,这个空白点就是学生移情体验、展开想象、内化语言的最佳切入点。比如《守株待兔》中,种田人看见兔子折颈而死,这时候心里会怎么想呢?学生在想象、表达的过程中,让种田人的形象逐渐丰满,为后面理解寓意打下基础。
4.人称转换复述
复述故事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有效策略。复述能达到内化语言、体会情感、理解寓意的目的。比如《鹿角和鹿腿》一课中,学生最后用人称转换来完成故事的讲述,明白对事物的看法应该是辩证的,有效提升自身的言语品質。
(三)学好道理——体悟运用寓意
寄托道理是寓言故事的一个显著特点,因而体悟、思考寓意是寓言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环节。检验寓言教学成功与否,学生对寓意的把握情况是重要的标准。而且寓意的理解不能就事论事,学生需要广泛地联系自身和生活,在有所感悟、明晓寓意、习得方法或发现规律后,运用寓言,深化寓意,掌握寓言类文体的特点。
1.链接文本
大部分寓言的寓意都在故事的结尾处明明白白地写出来,或假借故事中人物的嘴巴说出来。对于这类寓言,学生能较快地得出寓意,教师只要让学生直接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就可以了,比如《南辕北辙》《池子与河流》。
2.关注言行
虚构是寓言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寓言都是在荒诞的言行描写中说明寓意的。比如《守株待兔》中种田人“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学生抓住“释”和“守”两个动词,辨析、想象种田人是怎么做的,思考这样做对不对,再联系上下文,知道种田人把偶然当成了必然,只想不劳而获,所以被宋国人笑话。
3.对比辨析
有的寓言只讲了故事,没有明示道理,学生读完故事后,一时不明所以,或者领悟、表达不到位。这时教师可以提供情境,降低难度,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辨析,得出主要寓意。
比如《守株待兔》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其实就是要学生理解寓意。可以给学生提供三个选项。
(1)兔子自己撞死在树下,就像我们有时候可以捡到钱,只是运气好,可以不劳而获,但这种事不一定经常发生。
(2)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事无成。
(3)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要想有收获,得去劳动。
三年级的学生很难将寓意概括得如此准确,但是在对比中,学生还是能选择出比较恰当的寓意。
4.联系生活
寓言所揭示的寓意往往是明确的、单一的。如果没有消化这些道理和做人的准则,只是将之简单移植到复杂的生活中,就会有问题。所以,揭示寓意后,学生要把它和生活联结在一起进行讨论,加深寓言在生活中的适用程度,这样才能真正读懂寓言,理解寓意。
如《鹿角和鹿腿》一课中,学生通过学习故事,一般都会得出“不能看外表,要看实用价值,鹿腿比鹿角有用”的结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此层次,可以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有关鹿角发挥作用的视频,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鹿角也有自己的用处,腿和角各有所长。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这时教师还可以安排对比阅读《鹿角和鹿腿》与《塞翁失马》,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由此,对寓意的认知就立体起来了。
寓言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文体。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文体特征,有效唤醒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创造潜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目录:
[1]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王小毅.小学语文分类阅读教学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
(浙江省义乌市教育研修院 32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3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