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和知识强加给学生,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师不可能替代的,所以物理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应以学生为中心,并且要多样化,开放化,在物理教学很重要的手段——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中也要突出以人为本,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实验教学;课堂组织;教学
一、 物理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应注重多样性,开放性
物理程标准中强调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以书本为主的教学模式,实现多样化的创新教学方式。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如用脉搏、步长测时间和距离;坐在汽车里体验运动速度改变时的感觉;用装水的玻璃瓶认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利用电学知识排除家庭电路的安全隐患;用绝缘导线、铁钉和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机等。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之中,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与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
如果需要,我们也要把课堂搬到室外,例如在《光沿直线传播》的教学中,我就带领同学们到操场上,树荫下,去真正观察一下光的直线传播,看一看小孔成像的特点,用同学们自制的小孔成像教具观察远处的物体,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刻的印象,切身的体会,而只在教室中看黑板上的作图的教学效果是无法与之相比的。所以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应使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化,开放化,不能只拘泥于教室内的三尺讲台,可以说生活中处处都是我们物理实验教学的课堂。
二、 课堂演示实验应以学生为本,加强师生互动
在物体浮沉条件一节的教学中,以往都是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当物体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下沉,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上浮,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而现在的教学需要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知识的传承,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和对科学探究的兴趣,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于是在课后,我预留一个作业,让学生制作一个能够悬浮在水中的物体,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跃跃欲试。通过课上的展示与交流发现有一位同学用铁丝缠绕在一截蜡烛上,做了一个能方便调节浮力和重力的教具,引起了同學们的纷纷讨论,通过刮下少许蜡或者改变铁丝的长度来调整浮力和重力,最终能使其悬浮一小段时间,效果非常好。真正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是探索者、创造者,是科学家,师生间通过师生互动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教与学形成一种共振现象。
再比如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教师首先说明“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时因为经物理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很自然地引入了本节要探究的问题“光反射时要遵循什么规律?”。然而,“光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只是一个含糊的表述,对于接下来的探究过程的指导作用并不明确。因此,教师紧接着问“也就是说,反射光沿什么方向射出?”这样就把一个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转化为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形成明确的问题,并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述出来。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无形中就会提高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 学生分组实验应以学生为本,加强生生互动
学生分组实验是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具特色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探究活动,吸引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初中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生分组实验是他们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不管教材写得多么详细,教师讲述得多么明了,但是要理解和掌握科学理论,还必须靠学生自己来真正体会这些知识的含义。因此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应该知道学什么,怎样学,通过哪些方法去感悟,体会,接受这些知识。
总之,教师要想在实验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就必须把重点放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上。因此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为学生服务”为宗旨,认真设计实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自主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焕发生命力,充满成长气息,绽放智慧的花朵。
参考文献:
[1]胡明,杨国金.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8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