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课堂的多元化导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导入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因此,教师应通过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悬念设计等策略,全方位、立体化地设计课堂导入,这样教学活动的推进自然、顺利,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音乐课堂;导入;生活情境;问题悬念;角色演绎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8-0046-01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也就是说,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在以往的音乐课堂中,教师总喜欢采用直接讲授的方式进行导入,这样导入不是没有效果,但长此以往,学生会对音乐学习没有兴趣。因此,音乐课堂中,教师应根据音乐的特点,设计新颖、有趣、独特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点燃学唱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设计课堂导入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而生活是音乐的源泉,这就为生活情境创设提供了条件。为了避免教学枯燥乏味,编者选取的音乐教学素材大多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乐于学习音乐。因此,课堂导入的设计必须秉承生活化原则,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着手,创设生活情境,点燃学生的学唱热情。
例如,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来了》中的《报春》这首歌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春天来临时的景象:“现在虽然是冬天,但离春天还远吗?请大家回忆一下,初春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会有大雪吗?树叶会掉落吗?”问题提出后,学生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回忆。有的学生从花草这个角度思考,描述初春花草生长的变化过程;有的学生从气温这个角度思考,讲述天气日渐变暖的现象;有的学生从动物这个方面思考,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这样教学,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且学生通过表达各自的观点,对春天有了更深刻的感知。然后教师播放《报春》这首歌曲,使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到春天仿佛已经到来。这里,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导入教学,并以此创设生活情境,点燃了学生学唱歌曲的热情。另外,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流行音乐,这是音乐感知的重要渠道。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上有很多专门传播音乐知识和文化的频道,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化渠道,在音乐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使学生乐于学习音乐。
二、设置悬念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悬念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坡度和层次,即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大小分层设置问题。如对于知识储备较少的学生,就是所谓的后进生,教师设置问题时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那些知识储备丰富的学生,教师则可增加问题的难度,这样可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课堂教学效果自然突显出来。
例如,教学《我的祖家是歌乡》这首歌曲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然后教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可以从节奏音符、情感特色、音律音色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表达。”学生边回忆,边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对歌曲有了整体感知。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这首歌曲是什么民族的民歌?这个民族有什么特点?这首歌曲中的‘祖家’是指哪里?你对这个地方了解多少?你能试着哼唱歌曲吗……”这里,教师提出的问题逐渐加深难度,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选择问题进行回答。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学生的学习自然趣味盎然。亚里士多德指出:“思维活动的开始源于惊奇和疑问。”可见,让学生产生疑问,进而主动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思维极其活跃,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使学生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三、角色演繹导入,强化感知体验
角色演绎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因此,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借助角色演绎这一活动形式进行导入,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歌曲的主题,深度挖掘歌曲的内涵,真正习得音乐知识。
例如,教学《夏天的雷雨》这首歌曲时,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聆听歌曲内容,而是设计了一个角色演绎的活动:“猪八戒取经回来后,觉得自己劳苦功高,决定学学猴哥,也大闹一次天宫。于是玉皇大帝派出雷公、电母、雨神三员大将一起去捉拿猪八戒,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大家发挥想象,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进行演绎。”由于这样的角色演绎活动富有趣味性,学生自然愿意尝试。如有的学生组成一个小团队,利用课下时间排练、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对雷、电的作用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演唱时自然能够把握歌曲的主题。小学阶段学生的表现欲望最强烈,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角色扮演,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悬念设计等策略,全方位、立体化地设计课堂导入,这样教学活动的推进自然、顺利,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特约编辑 木 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93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