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位一体”写字教学模式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三位一体”写字教学模式,即班级、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班级,教师负责培养孩子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良好习惯,直观、形象地做好示范,寓教于乐、巧用媒体,不厌其烦地精批细改;学校应规定好统一练字的时间,充分利用好每一块墙壁和每一个橱窗的宣传功能,多开展写字比赛;家庭需注重书法氛围的布置,做好引领示范。
【关键词】写字教学;班级;学校;家庭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字是人的另一个仪表。面容美丑是先天的,但字写得美,却可以靠后天努力获得。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练字可以锤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因此,写字教学相当重要,我们要努力构建“三位一体”写字教学的理想模式。
一、家庭是先遣队
家庭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从小受到书法的熏陶,爱上书法。
1.充分利用家中的墙壁
绝大部分家长装修时,喜欢在墙壁上挂十字绣或山水风景画,装饰家里的环境。如果在客厅或孩子的书房墙壁上,装裱、悬挂些书法作品,就能使家中的装潢设计不落俗套、古色古香,显得高雅而有品味,而且又能使自己的孩子从小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从而爱上书法、写好字。所挂书法作品,可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由正楷到行书,然后再草书。在挂名家作品的同时,还可布置一幅孩子自己的作品,激发他们写字的兴趣。
2.家长做好引领示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书写从幼儿时期的胡乱涂鸦开始,家长一定要在孩子刚开始握笔时就加以关注、示范,使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如果听之任之,很可能使孩子养成不好的握笔姿势和坐姿习惯。
二、班级是主阵地
教师要坚守好班级这一主阵地,这是写字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1.规范姿势是前提
可编写儿歌,让学生朗诵:右手握笔背挺直,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尖要一寸,胸离桌子有一拳。“三个一”要做到,书写工整视力好。学生将以上儿歌熟记成诵后,教师还要督促他们落实到行动中。在孩子写作业时,只要发现姿势不对就要加以提醒。规范正确的姿势,是学生写好字的前提。
2.提笔练字是习惯
学生练字时是一种书写,而做作业时又是另一种书写,这一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教师布置了的作业过多,导致孩子难以顾及书写的质量。作业一定要坚持适量,慢慢培养孩子“提笔练字”的习惯。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是磨练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
3.你追我赶是氛围
黑板报上教师和学生的娟秀字迹,班级书法角里的优秀作业展示,可在班里营造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既让优秀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能让暂时落后者目标先进、迎头赶上。长此以往,班级的整体书写水平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4.教师示范是关键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会在不经意间模仿教师的字形笔画。所以,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练就写字基本功,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示范,有效地影响和感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向学生充分展示生字的书写过程,讲清关键笔画和要求。
5.发挥软件寓教于乐的功能
在科技发达、电脑普及的今天,有一个弥补教师自身写字不尽如人意的办法,即从网上下载一个带动画笔顺的软件。有了这个软件,你只要输入某个字,电脑即会对此字的书写流程进行动态描摹,既寓教于乐,又能让孩子悟到写好字的要领。
6.书法作业精批细改
对某些结构平稳、笔画规范的字打上一个小圆圈,对全体写得好的打上一个星。学期结束时统计圆圈、星的数量,也是对以后的激励。对优胜者冠以班级“小小书法家”的美誉,并郑重其事地颁发奖状,以资鼓励……
三、学校是大染缸
一个学校是否重视书法教学,对孩子的成长也至关重要。学校可谓是大染缸,只有学校重视书法的方方面面,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书法爱好者。
1.规定练字的统一时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笔好字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靠平时的刻苦训练。学校规定好每日20分钟的练字时间,铃声响起,伴随着优雅动听的乐曲,全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最基本的笔画练起,然后再练结构,长此以往,必有收获。
2.发挥橱窗的宣传功能
学校的每一个橱窗都是布置书法氛围的场所。在学校橱窗里对一些书法家进行简单介绍,布置一些书法名家的作品、优秀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可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3.开展各级写字比赛
每学期班级组织书法比赛,再推荐若干名书法优秀生参加学校比赛,学校再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评奖,获奖作品在橱窗内展示。一次作品展示、一张获奖证书、一次拍照留念都会为孩子留下美好回忆,与写字结下更深的情缘。
综上所述,要让孩子写好字,家庭是先遣队,班级是主阵地,学校是大染缸。写字教学的理想模式是家庭、班级、学校三位一体,齐抓共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体会到书法的魅力,从小练好字,让书法艺术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丘芳容.构建有效模式 优化写字教学[J].教师,2015(15)
[2]林贵玉.小学写字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951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