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暗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生正处于发育的阶段,身体与心智等尚未成熟,容易因为身边小事心情低落或烦躁。心理暗示在教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其主要是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学生个体学习的提高与潜能的激发。针对小学教育教学中积极心理暗示对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心理暗示;自信心;培养策略
一、积极心理暗示运用的注意要点
积极心理暗示如何正确运用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暗示,是为了让学生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让其能够不断领悟最新的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积极心理暗示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具体如下:
(一)语言的委婉性
所谓的暗示性语言,其特点在于表述的含蓄、不直接。心理暗示的运用首先需要做到两点:第一,对所教学生有基本的了解,力争全面,对学生进行的语言暗示应该具备针对性;第二,灵活运用语言暗示技巧。无论是采取一语双关还是含蓄的方式,都能够看到暗示性语言的艺术感。
(二)行为的示意性
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要严于律己,以自身为示范,发挥带头作用,用教师的榜样作用散发的高尚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以便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按照心理学的结果显示,进行心理暗示的人员,权威性和心理暗示最终的效果呈正比关系,通常掌握丰富知识,且人格魅力凸出的教师,采用合理的心理暗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会更加深远。
(三)环境的熏陶性
按照著名暗示心理学家伯恩海姆所提出的观点,其认为人的行为活动与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多变的生活环境会对个人产生重要影响。处于不同环境下的人们,以各个器官获取立体化的信息,因此环境暗示显现出一定的情境性与多维性。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一此为依据,开展增进师生交流的活动,给学生创造和谐、愉快的氛围。
二、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途径
(一)渗透教师爱心
“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对学生的爱的基础上。”在校园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每个期待的眼神、每个会心的微笑都可以表现出对学生的爱,给学生传达积极的心理暗示,一旦这样的信息被学生有效地接收,他们就会树立起信心,积极乐观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增进与教师的情感,唤起对老师的爱。这样,学生最终会将对教师的好感转化到相应的学科中来,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践行以身作则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日常工作中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当教师发现学生问题时,就要进行思考,如何能够让其改变。笔者认为,践行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是教师行为上给学生的最好暗示。例如,若发现不文明现象,教师要避免采取粗暴的方式指责学生,而应采用柔性管理,为他们做出正确的示范,将垃圾“物归原主”,从行为和道德上给学生传递良好的思想。久而久之,再次发生类似事件,学生就会逐渐将其当成一种良好习惯,发扬下去。积极、适时的心理暗示,既对学生改正不良行为有帮助,也能够让学生对教师更加信任,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三)树立教师形象
心理暗示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要给学生营造自然的状态,减少出现对抗的可能,将心理暗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教育教学期间,教师与学生分别扮演暗示者与被暗示者的角色,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教师的积极心理暗示,其可以立足于专业角度,不断优化自己的学科体系,用强大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光辉的教师形象,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但如此,教师还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原有教育理念下积极转变,为学生营造更加融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基于此,教师心理方式所带来的效果也就更加明显,让学生能够投身于学习之中。
(四)发挥引导作用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要发挥的是引导作用,因而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学会自我暗示。引导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引导学生学会微笑。微笑是陌生人或朋友之间最好的交流方式,微笑不但可以让自己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也能够体现一个人的自信。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在微笑中树立自信心,将积极的心态带给周围的人。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自我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其行为与语言上加以指导。通过过往的相关资料表明,个体内心体验与身体姿势有密切的关系,坐姿标准的学生,一般自信心十足。
总而言之,现阶段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不断推陈出新。教师在教育教學中不仅可以采用挫折与赏识教育,也可以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能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为学生创造更加和谐、愉悦的成长环境。学生在良好的和谐的环境下,会更有兴趣参与集体活动,在平时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邢宏英.巧用积极心理暗示为促进学生成才增添动力[J].成才之路,2014(5).
[2]陈新利.怎样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J].文学教育(下),2013(4).
编辑 段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67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