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魅力语文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立足初中语文新课标,会发现初中语文课堂改革势在必行,而且课堂改革必须与时俱进。语文教师应考虑如何改变自己的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变成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的综合性学科课堂,使语文课堂由枯燥变得有乐趣,由生硬变为灵活,由死板变为机动,只有爱上语文课堂,才能爱上语文学科。所以,将语文课堂变为“魅力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魅力课堂;教师
   所有语文教师都有一个一直不懈追求的目标,那就是“语文课堂,魅力无限”,在不断接近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得到的乐趣和价值不断增长。相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够将枯燥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敬业是基础,“乐业”才是最高境界,如果能够拥有一位“乐业”的语文教师,才会拥有“乐业”的思想,才会拥有魅力语文课堂。
  一、爱上你与讲规则的开篇
  初一的学生进入新学校,往往是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的,但也不排除对语文学习的误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与学生接触时,如果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点燃其求知的火种,激发其求知的兴趣,带着他们顺利跨入语文求知殿堂的大门,就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第一次的接触,要让学生爱上你。第一次和学生接触,教师的亮相要是博得了满堂彩,接下来的教学就会顺畅而圆满。因此,第一堂课一定要精心设计,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语文教师要学识渊博
  “语文是什么?是一笔好字,是庞中华;是一张铁嘴,是晏婴;是秦汉明月,是先秦诸子;是历史的见证,是司马迁;是壮美的山河,是李白;是对百姓的同情,是杜甫;是爱国的情怀,是岳飞;是开阔的胸怀,是苏轼;是田园的闲逸,是陶渊明;是对社会的解剖,是曹雪芹……是灿烂的中华文化。”如此绚烂的开场,学生会如何评价你?学识渊博,第一个好印象就形成了。
  2.语文教师爱生活、爱学生
  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学生对教师还不熟悉,会充满好奇感和神秘感,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力争有漂亮的亮相,让学生敬佩、喜爱和亲近教师。第一,先入为主夸自己。教师介绍自己的姓名、求学从教的经历,适当放大自己的优点。这些都能吸引学生,有助于学生了解教师的过去,促进师生友谊的建立,让学生在教师的介绍里感受到智慧之美、拼搏之美和进取之美,让学生以师为荣,这为“爱师”奠定了基础。第二,挥洒自如展形象。教师应先把自己修饰一下,做到容光焕发,情绪饱满,突出自己儒雅亲切的形象;讲课时要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做到吐字清晰、声音洪亮;书写时既精心设计板书内容,又着意展示书法的艺术;课堂上要保持微笑,多些幽默,语气温和,鼓励学生参与,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第三,真心实意爱学生。教师爱学生,要像父母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出于真心和真情,时而送学生一个赞许的目光,时而给学生递上几句真诚的赞美,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把爱传递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因爱而产生亲近教师、学好语文的动力。
  3.语文教师讲规矩
  第一节课不宜照本宣科,那样会让学生因好奇心不能满足而感觉无趣,感受不到新学期新教师新知识的新鲜劲。首先,要讲清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强调语文学习是各科学习的基础,要想学好各学科知识,就必须学好语文。其次,要明确语文课堂和语文作业都有哪些要求;最后,语文课堂要做到人人平等,公平公正,言出必行。
  爱上你与讲规则的开篇应以激发学习兴趣为起点,用亲切的师表形象、精湛的教学艺术和真诚的关爱态度感染每一名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对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大有裨益。
  二、授以鱼与授以渔的等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观点也许可以变为“授以鱼与授以渔同等重要”,“授之以鱼”是“授之以渔”的前提条件。在初中阶段,语文是文科之首,它需要大量的阅读、背诵、默写和听写等。语文学科的知识含量非常大,首先需要的不是方法,而是夯实的、“教条的”基础知识,所以“授之以鱼”必须是前提,在扎实的语文课堂中,基础知识必须过关,目标要明确,奖惩要分明。
  “授之以鱼”之后,必然要提升到“授之以渔”。授以语文学习的方法,从日常讲课中、从大量做题中去反复渗透答题方式方法,从中找到共同点的共通点,及时进行总结,熟能生巧。答题思路和答题方法决定着语文学科是否具备更大的提升空间。
  “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同等重要,夯实基础知识与传授学习方法都是必要的。语文学习的重点是仔细听、大胆说、广泛读和勤奋写,结合自己在学习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传授一些方法,让学生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学,该如何做。
  三、有生活与走出去的历练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1.带着眼睛走出去和走进来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和学生有距离,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或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中生活的理解。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描绘的客观情境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2.互相融合、相互渗透的学科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这就要求各学科协调统一,互相渗透。语文学科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包罗万象,这就必然要注意学科联系。学习《中国石拱桥》时,可与物理和历史两门课程相结合,取得学科间互通、互补、互相渗透,学生在共同感叹中国石拱桥雄伟的同时,也领略了古代伟人在桥梁建构上的物理原理和历史上的桥梁发展。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四、谈做人与相互尊重的引领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善良人性、美好人格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初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与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其实,对于任何一件事情,如果不是自愿地、主动地,而是被动地、勉强地去做,是很难做好的。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会学生做人,有正确的三观,就必须在“教书育人”的基础上改变以往古板的教条式做法,将教师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平等对话式的教学,体会课文中的人性美、自然美和情感美,自觉接受熏陶,完善人格。
  语文课堂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就要求学生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道德,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道德准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学校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讓他们发表看法,自己领悟和判断对错与是非,这比单纯说教要有利得多。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关注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情,关注国家大事。每一个事件都告诉了我们很多,关于责任,关于道德,关于成功,关于信仰,这些让学生更加懂得珍惜,懂得爱。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离不开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本活的教材。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挖掘课堂上隐含的德育因素,教学与生活同行,知识与育人并重,把其渗透给学生,从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在语文课堂上教会学生做人。
  总之,学生需要魅力的语文课堂,而魅力语文课堂需要有魅力的语文教师,有魅力的语文教师需要有魅力的文化、方法和人生信条。热爱生活的语文教师,敬业并乐业的语文教师,他们定会将魅力的语文课堂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谢亚慧.构建语文魅力课堂的有效策略[J].语文天地,2013,(04).
  [2]李雪.打造“语文魅力课堂”的几点思考[J].散文百家(下),2015,(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28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