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与产业对接是高等教育由强内涵到内外兼修的一次方向转变。我国是一个高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面对建设工业强国和培养工匠精神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为此提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研发等方向还略显单薄,专业建设吸纳更多社会力量搭建平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本科院校主动适应市场的重要举措,职业化教育将是未来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专业对接产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204-02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加强产教融合,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产业的能力,是地方性院校专业发展的趋势。2018年,山东省围绕新旧动能的转换工程,实施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支持省属高校(地方本科院校)加强专业建设,紧密对接“十强”产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教育新动能,以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据山东省教育公示,全省共立项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55项,覆盖23所省属公办高校。本文针对高校专业(群)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专业发展现状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包括师资力量、教室、实验环境、图书等一系列硬软件。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采用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式,专业的内涵建设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长期以来,高校的专业依据教育部专业建设质量标准,以专家学者为主,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知识获取为主要目标,加强校园育人建设。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3-2017)》,高校专业数量逐年递增加,招生人数每年大约700万左右,高考录取率从40年前恢复高考时的5%,稳定在75%左右,大学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多数专业的培养目标从培养学术精英和领导阶层转变为重点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与社会产业的高速发展相较,专业的动态调整迟滞明显,由于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培养出的毕业生专业素质不高,数量却远超过市场需求,导致一方面社会需求得不分满足,另一方面学生专业闲置,就业压力增大。
  二、专业发展方向
  根据教育部《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017年共新增备案本科专业2105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206个,合计新增专业2311个;撤销241个专业。可以看出,一些社会急需岗位、经济发展需求量大的专业数量剧增,而就业率偏低的专业将被淘汰。在一些省份、高校进行的专业评估中,特色不明显、实力薄弱的专业面临减招、撤招的局面。地方高校的专业发展要走出被社会淘汰的局面,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办学定位,多措并举,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明确提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专业服务产业发展是高校专业转型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专业对接产业的意义
  (一)专业对接产业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次精准聚焦
  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中,“培养目标”作为第一项审核项目,“定位与目标”中的审核要素包括“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两个审核要点,足以看出,高等学校办学必须从宏观到微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能够在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創新中得到体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具有厚基础、高素质、宽口径、多领域、复合型、应用型等特点,专业对接产业是对人才培养的领域、素质要求及创新能力进行精准聚焦,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与定位。
  (二)专业对接产业是对课程培养体系的一次重新审视
  专业是对接产业的落脚点,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桥梁,专业教学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体系这个基本要素上。产业调整升级引起专业人才培养的联动性,更多的是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与之相适应。需要构建完善、精品、多元的教学资源库,因为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层次合理的教学资源库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关键和保障。随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育形式多样化、空间扩大化、时间灵活化,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发布的《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课程体系的建设将纳入更多企业、产业元素。
  (三)专业对接产业是对专业发展方向的一次目标定位
  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加快教育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当前,全球的产品与服务市场领域已呈现出快速创新迭代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态。2018年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将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产业群体,这对劳动力的数量及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高校专业群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职业发展素养的学生,这就需要整合产业界的教育资源,动态调整专业群建设的方向和专业内涵,对接相应的岗位胜任力。
  (四)专业对接产业是对本科教学改革的一次全面梳理
  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才质量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制度安排。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与行业、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为此,本科教学改革也亟待进行全面的梳理,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的打造到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需要教师树立产教融合思想,把新时代人才观、教育观贯穿到学生培养全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以满足社会行业需求,使内容和产教融合目标深度融合。教学模式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需求,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发展开展多种形式、多元化、互动性课堂,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要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产教融合的高素质人才,离不开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打造,一方面要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培养部分教师去相关行业产业培训任职,打造自己的双师队伍,亦可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四、结语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专业对接产业、产教融合是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的专业建设要提高产学研的合作深度,推进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建设,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大资本建设投入,提升课程质量,充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发挥其在服务产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饴.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历史演进、职能重构与机理审视[J].大学教育科学,2016,(2):28-34.
  [2]王余宝,李军,杨树林.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8,32(4):52-56.
  [3]田永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位和新策略[J].山东高等教育,2018,(1):9-11.
  [4]顾永安.应用本科专业集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16,(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6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