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自能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聚焦我国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就教的层面来看,教师过分注重作文基础知识的灌输,却忽视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没有充分培养和发展学生作文所需的基础能力,打通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而只是单一地强调写;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过多的干涉,让学生本应有的自由写作空间萎缩。所以,纵然老师对学生作文一周一小批,两周一大批,眉批、结语之完备,却无所广益。就学生写的层面而言,心理上“怕写作”“乱写作”,完全抱着靠天收或者放任的态度;内容上“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情感上假、大、空泛滥,小小年纪故作深沉。所以,作文之于学生全在编造。久而久之,习作时思维惰性形成,满纸都是乏善可陈的硬语,再难出“我手写我口”的灵性妙悟。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十分值得警惕。
葉圣陶先生曾提出语文课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融会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对广大语文教师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在叶老思想的观照下,自能作文教学研究具有拨乱反正的意味,其研究也方兴未艾。所谓“自能作文”研究是指在叶圣陶自能视角的启发下,以激发学生自能写作的内驱力为前提,以研究促进学生自能作文的方法为手段,以实现学生自能作文能力提升为旨归的一种研究。其宗旨是从培养学生自立自为的人生态度出发,帮助学生养成写作信心,提炼能够激发学生自能作文的方法,以实现学生写作知识的建构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可以说,自能作文的教学研究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语文素养特别是作文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那么,自能作文教学到底形成了哪些成果?其成果应用的掣肘在何处?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开展深入的研究?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梳理了中国知网近二十年来自能作文教学研究的论述,从自能作文研究的学界现状、自能作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入手,对“自能”视域下的作文教学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归纳、概括、提升,借此明确研究的方向,指导具体作文教学实践。
一、学界自能作文研究现状
关于自能作文的研究,目前学界尚处于理论和实践摸索阶段。从数量上看,相关篇目有20多条;从类型上看,有课题研究报告、学位论文、教学经验总结等;从内容上看,重点聚焦于自能作文能力培养策略和学生作文自能评改策略的研究。如蔡伟的《培养基本素质 着眼终身受用——关于“自能作文”的实践与思考》即明确指出当前中学作文教学漠视学生主体地位,呼吁转变教育观念,制定“自能作文”的目标,从培养学生八个习惯、训练六种能力(观察、积累、思辨、想象、表达、自我触发的能力)和提倡四大结合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自能作文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如张松林的《浅谈“自主积累,自能作文”》、李圣杰的《关于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欧晓荣的《学会观察 自能作文》、范可才的《初中语文“自能作文”教学之我见》都强调了在培养学生自能作文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精密观察,仔细认识的习惯;用心积累素材,学以致用的习惯;抒真情写真性的习惯。写作后,学生进行修改,对文章进行合理再塑的习惯。而老师在其中是一个导引的角色,将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连接课内与课外,文本与生活,让学生发挥其想象、联想的能力,有话可说,更有话可写。其中赵承锐的《导而得法 习而有道》就从选题、选材、写作技巧和修改方法四个层面具体阐述了在自能作文教学中的几点见解,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显然,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师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能够对当下学生写作现状有清醒的认识,但若想真正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能够更好地有针对性指导学生写出属于他自己作文,还需要教师“下水”。汪咏国的《顺力而举易为力 背时而动难为功》一文就提出要打通师生“壁垒”,提倡教师示范“下水作文”,在获得写作实感体验的同时,更有利于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指导,给学生提供切实可资的模仿和学习范例,使学生在模仿中揣摩作文之道,逐渐形成作文能力。
作文离不开修改。因此,在学生自能作文能力的培养中,诸多研究关注到如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和能力。李玲的《以“多元评价”促学生“自能作文”》认为“多元评价”是“自能作文”的催化剂,提倡将“作”与“改”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改”,与此同时还提出实施横纵向相结合的立体化评价,通过多种评价形式,引导学生写作升格,达到“自能作文”。廖凯的《作文教改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在“自能作文”实验的各个环节中,“互改”是最关键的一环,教师只要精心组织,把握一定修改的规律,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由“写完为止”到“写好为止”的心理转变,充分落实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当然,这里也肯定了除了互改这一方式外的其他修改形式,如小组合作、课外课内交叉互改等。不论形式怎样的变化,学生在自能作文教学中,“改”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另如周广宁的《自能学习:有效地评改作文》、俞成婷的《论习作的自主修改——学叶圣陶作文修改观有感》两篇论文从小学生作文现状入手,都提出自能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自主修改、学生互批意识的激发与培养十分重要,这或可对中学自能作文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如何实现自能作文有效的评改,曹焱的《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提出用“写循环日记”“建作文论坛”“开作文超市”“帮学生投稿”等多种方式形成和谐、高效的修改氛围。陆彩萍的《运用概念图引导学生走向自能作文评改》中基于作文批改耗时多、流于形式,效果差、难以走心的现状,提出运用思维概念图优化学生作文自评修改的建议,认为学生在使用思维概念图这一载体自改作文中,能更好地突出重点,完善内容,也能梳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厘清芜杂,真正实现学生修改的“自能”。
二、中学自能作文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鉴于上述对中学生自能作文学界研究现状的爬梳,我们可以发现在新课改大背景的推动下,语文教育工作者基于自身教情、学生学情以及时代对语文教学寄予的厚望,开始有意识地对自能作文教学进行探索,虽然在数量上仅有20多篇,但这尝试性的几步却在很大程度上显现了一线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的主动姿态以及对自身角色的合理定位,这无疑也会带动学生对作文观念和态度的转变,真正意义上让作文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心灵出发。所以我们应该肯定当下自能作文研究者所作出的努力和思考,但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将其归纳如下: (一)理论深度不够,理论与具体操作实践脱节
“自能作文”这一作文教学观的确定有其内在教与学的依据,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去探究并挖掘其理论依据,并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形成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促进深化理论的良性循环。显然在当下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注重自能作文能力的培养策略以及作文修改意识的激发,过多地偏于技巧层面,而对于为何如此实施的理论前提没有做过多的深入探讨,更没有探究其实施策略的合理性。此外研究者所提供的技巧与技法具有笼统性,没有实践型课例作为支撑,对于大多一线教师而言,他们所获取的只有要“自能作文”的观念,却无从着手,理论与实践脱节。
(二)关注学生作文的外在表现,却忽视学生写作的内在心理
作文教学不应该让学生失去自我。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和独特性,因此行之于文上,同一个作文题目,在语词、断句、材料、主题上都可能会千差万别,异彩纷呈,当然这是老师们所期待的理想状况。现实境况可能是同一题目“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所以我们在叹息作文教学的缺陷时,也做出了相应地改变。如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多收集材料,为作文积累素材;把修改权交给学生,交给学生一定的技法,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但成效也未必显著。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对学生的写作心理没有把握到位。面对老师给出的作文题目,学生排不排斥,又想是如何写,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修改前和修改后差别的原因在哪里,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分析并引领学生去领悟,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畏惧作文,才敢提笔便写,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三)提倡自能作文,却模糊其与应试作文的界限
在应试大背景下,语文作文成为好学生获得高分的绝佳利器,成为语文素养偏低学生得分的一大绊脚石。俗话说:“得作文者得天下。”说的就是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成绩都不会差。这不仅是因为作文在整张语文试卷中比重很大,更因为在当下工具性、实用性思维弥盛的今天,好学生之间的差距更多的体现在语文分数上,尤其是作文的较量上。关于这点,老师不待他言而自明,学生也在一次次差距中意识到作文的重要性,家长更是每每苦恼于孩子作文,却不得其法,最后只能顺其自然。显而易见,作文进入我们的视线,更多的是因为它与应试有直接性的关联。当下我们亟求作文教学路径的多元化,多方探寻课堂中作文的具体教法,其内在直接诉求则是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帮助学生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取得一个令人满意的分数。这与叶老“为人生”的教育观背道而驰。同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二十年自能作文教学研究的论述中,文中所列举的学生范文在选材、构架、模式趋同化,所谓优作,也不过是在语言、字迹上进行雕琢,其内核与普通考场作文并无二异。究其根本原因,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好作文的标准上都出现了审美异化。教师用阅卷教师几十秒的评价标准指导学生一生的文学写作,让作文成了应试的奴隶,应试成了写作的终极诉求。所以,尽管我们努力提倡学生自能作文,却依然用应试作文的严苛标准去剪裁,所谓自能,最终只能事倍功半。
针对中学自能作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可采取的对策:
1.加大对自能作文教学观学理探究,努力挖掘其实施的合理性依据。
除了依托叶圣陶先生“自能”教学观进行阐发外,也可借鉴国外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建构自能作文教学观的系统理论,明确其内涵、界限、功能及价值。与此同时积极研发并开设可借鉴并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课例,从观察、积累、选材、谋篇到表达和修改,方方面面,可以思考和切入的点甚多,只要我们有着为自能作文教学添砖加瓦,为学生个性和灵性寫作乃至实现学生身心独立和人格完整的信念,我们自能作文研究的步伐将铿锵有力。
2.努力挖掘学生作文的心理,帮助学生寻找个人创作中独有的心理机制。
在一定意义上,当下我们认可作文是中学生隐秘内心世界情感宣泄的通道,也是学生现实遭际的反映,我们寻求的合理状态是学生作的文是他真实生活的再现,或质朴,或艺术。但事实是:学生面对很多话题或者不知如何开口,甚至无话可说,或者移花接木,套作宿构。这基本上可以归因于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自主性的丧失。从命题、写作、作后批阅、升格等环节来看,学生写作的心理都是出于被动应付状态,其思维过程更多出于如何取悦老师,取悦庞大的应试机器。因此,研究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在不同写作阶段的主动性比传授应试技巧显得更加重要。比如就命题而言,教师可以采取题目超市供学生自取,也可以让学生出题,出学生有话可写的题目,减轻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对作文展现出悦纳的态度。此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写作前想、作后记和改后思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自己在创作一篇文章过程中思路的演变过程,明确自己表达意图前后出入的原因,通过多次训练,学生作文的内驱力将由隐性转为显性,真正实现作文不待老师教而自能。
3.有效的处理好作文与做人之间的关系,厘清自能作文与应试之间的界限,提倡作文从生活中来,实现语文即生活的真谛。
叶老曾说:“话与文都是不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话,写几分文,不会打折扣,不会超过增多。所以,说和写似技能而非技能,实际是其人的表现,一封信如此,一部小说如此,一首诗如此。”可见作文是一个人生命状态最本真的反映,作文与做人是统一的。因此在自能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摒弃当下重课堂、轻生活的观念,让学生走进生活,链接课内与课外,多方拓宽课程资源,让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自我,让丰富的课堂、多彩的社会、广阔的大自然都能成为学生笔下的对象,中学生生活不再呆板乏味,生命状态充盈,自然想写,敢写,这也是自能作文理论建设的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蔡伟.培养基本素质 着眼“终身受用”——关于“自能作文”的思考与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08.
[2]汪咏国.顺力而举易为力 背时而动难为功[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0.12.
[3]郑承祚.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4]欧晓荣.学会观察 自能作文[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12.
[5]李加超.“自能作文”能张扬学生的个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
[6]仲亚琴.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探微[J].现代语文,2011.01.
[7]廖凯.作文教改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J].科学文汇,2013.05.
[8]李圣杰.关于中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J].课外语文,2014.03.
[9]张松林.浅谈“自主积累 自能作文”[J].中小学文化课程分析,2016.05.
[10]陆彩萍.运用概念图引导学生走向自能评改作文[J].小学教学研究,2016.12.
[11]李玲.以“多元评价”促学生“自能作文”[J].课程教育研究,2017.
[12]吕新平.议、异、义:自能作文教学的三“Y”立场[J].课程教学研究,2017.07.
[13]吕新平.基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初中自能作文教学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自能”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立项编号:YZ-c/2016/27)的阶段性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98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