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自主探究 优化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探究;优化;阅读教学
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我们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对此,我谈几点看法:
一、
激兴引趣,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动力
实践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事物、学习知识的欲望,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尽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场景,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如学习《五彩池》一文时,我采用了先进多媒体,创设了融美妙的音乐、绚丽的色彩、动态的画面为一体的情境,将五彩池的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为学生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而且通过层层叠进,使学生逐渐进入到教师预设的教学场景中,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五彩池池水色彩的瑰丽、水池的奇形怪状,更激发起了学生对神奇、美妙的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
加强指导,让学生“自主探究”有方法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探索真理应当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灌输。因此,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并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相反,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主动获取知识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向学生传授知识,只能使他们受益一时,而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则能够使他们受益一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组织与引导,教会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
(一) 指导学生课前做好预习
预习是对课堂学习的提前准备,提前预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教会学生预习是引导学生培养自主阅读习惯的前提。”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预习方法:首先,要根据导读要求,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正确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将自己喜欢的片段多读几遍,读出感情;第三,按导读、预习、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并将文章中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准备在上课时向教师、同学请教;第四,对于一些科学性比较强的道理或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距离比较远的材料,要学会通过各种方式寻找资料。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学生可查阅有关资料,如地球对人类有哪些贡献,人类是怎样肆虐破坏着地球的生态,水资源到底能不能再生,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等,这样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 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勇于质疑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学生问:“同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這是为什么呢?”“成年后,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再如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学生问:“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这样的质疑问难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促使学生自主地更深一步地理解课文内容,逐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提问。
(三) 强调讨论交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感悟,而小组讨论无疑是学生们分享心得、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渠道。顾炎武曾说:“一个人完全独立的学习,难以成就大事业,但众多人一起学习,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由此可见,合作在学习中非常重要。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做必要的启示和点拨,从而共同释疑。例如,教师在讲述《詹天佑》一文中不同的隧道开凿方法时,应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后把图画出来,并写出每种开凿方法的好处。这样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会有所提升。
三、
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有机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学生智力的开发、知识的获取,还是潜力的挖掘、能力的提升等,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无法复制、粘贴给学生,也无法生硬灌输,这就要求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更多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究。
(一) 保障学生的自主探究时间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一起认真思考的画面是非常宝贵的。”遗憾的是,不少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往往提问后便迫不及待地让学生回答问题,不仅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且剥夺了学生深入思考的机会。试想,在极短的时间里,学生能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学生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哪怕只有短短数分钟,都是学生自主深入思考的关键时刻。
(二) 为学生创造充足的自主探究空间
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动手(在课文中圈圈、划划)、动口(师生间、同学间议议、谈谈)、动脑(遇到问题时辨辨、想想),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师所教的知识。
四、
增强信心,让学生“自主探究”有所获
盖兹认为,获得成功是个人获得满足感的一种有效途径,这在课堂教学中同样适用,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带来的满足感,其探索知识的欲望也会更加激烈。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学会肯定、欣赏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个性化的理解。例如学生朗读时,教师可评价“读得有感情,把作者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见解独到的学生,表扬他们“解答有创意”;对于见解错误的学生,教师要以赞许的目光、宽容的微笑传递“你真棒”的信息,让学生认可自己的能力,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进而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相信每个孩子的发展潜能,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韦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2015(28):105.
作者简介:
柯玉瑜,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祥平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36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