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情理相润 言意共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必须要时刻应坚持言语实践中的“言”与“意”的互转,在着力于“情”与“理”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完成相关教学目标的转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言”主要是指通过语言、阅读来进行表达;而所谓“意”则是强调文字背后的情感、核心以及见解等。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以及个人课堂教学主张,对“情理相润、言意共生”展开研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共生;相润;教学主张
  当前教师多扮演知识的输送者身份,过度地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对语文课本中的生字、字义、表达的感情进行讲解,对学生的提高极为有限。新课改下的语文必须要从深入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以及道理融合的角度来对教师的综合教学手段进行延伸,在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同时追求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情理相润、言意共生”。在追求情理、言意共生的同时碰撞出更加澎湃的课堂。
  一、 “情理相润”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主张
  作为一种具有颠覆教学思想的授课平台,“情理课堂”将更多的关注放在了对学生情感以及理思潜能的深度挖掘上面,从语文素养以及教学手段的读、说、思、悟等角度展开训练与探索。
  (一) “情理相润”主张语文课堂的母语根性传承
  “情理”一词最早是由《周易》中提出的,通过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这种理念更是满足了现阶段语文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通过“因情入理”来实现学生对于语文认知的完美途径,而“通情达理”则是站在民族认知的角度来对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规范进行强调,而在语文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则是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培养学生能够有效传承、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来为语文学科本质属性进行全方位的明确。
  (二) “情理相润”主张语文课堂对成长的圆融统整
  传统的语文课堂理念主张“师本位”的教学思想,然而这种教学理念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渐无法满足现阶段的语文课堂需求,在情感为基础、理性为指导的前提下引导着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站在合情合理、通情达理的角度来进行语文知识与情理教育的完美融合。通过对语文素养中“情理元素”的推进,来培养学生能够在掌握一定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足够多的阅读基础的同时,也能够养成一种独立、健全的人格素养。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贪玩,心智发展不成熟,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对于其学习兴趣的调动是极为重要的。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小学生的性格更加活跃,在自由快乐的环境中学习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言意共生”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主张
  言意共生教语文则是新课改下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当具备的特点和职业素养,“言意共生”不仅是对人类意识与语言的准确概括,同时也是思想与观念的深度总结,而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语文教学特性则是更加强调言意的互存。同时,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非常活泼,但实际内容非常有限,在引导孩子思考问题时也是刻意的,很难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强调“生本位”教学理念的同时,能够站在人文角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应用水平,同时也使广大师生从传统的语文授课理念中挣脱出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一系列语文课堂学习当中来。
  (一)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言意共生”下的语文课堂主张将时间归还给孩子们,通过鼓励学生去提问、去思考来进行更为深层次的延伸和研究。与此同时,也应当在授课的过程中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学生状态上面,通过引入一些文章中的典型语句来进行更加灵活的语文基础知识应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深入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再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进行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在进行“一帮一”语文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通过训练学生在完成一定数量的阅读材料后,来进行相关的说话、仿写、续写、改写等训练,通过这种导入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语用”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其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进行了培养,为建立全新的语文课堂体验提供帮助。
  (二) 通过“言语意”的接纳来构建语文课堂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构建必须要对言与意进行认真接纳,通过创造、发展以及发现来进行传统语文课堂的颠覆。例如在《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一种幽默的氛围来让学生们在表达同一句话的使用,借助不同语调、不同声音、不同表情进行演绎。相信在这样的语文课堂背景下,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活跃,同时也能够借助自己的认知来思考自己想说的是什么、如何去倾听别人的讲话,在高速运转的思考中实现语言教学的言意共生。真正地实现“我会读、我会说、我会听、我会重复、我会思考、我会体会”,在充分地体现学生是语文课堂主人的同时,也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与此同时也相信这种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会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语文知识进步提供无限可能。
  三、 结论
  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根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帮助学生们能够将语言转变为一种思维,在各种名言警句的作用下实现学生心灵的升华。一旦这种思维变成语言的时候,学生才能够在平日里所熟悉的生活、学习场景中去实现语言、思维以及文明的传承。愿每一名语文教育从业者都能够时刻记住:“情理相润 言意共生”,我们永远都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张颖.情理兼顾 言意共生——苏教版三上“习作3”课堂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4(12):34-35.
  [2]张海兵.言意共生 文道和谐——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小学德育,2009(15):28-29.
  [3]滕衍平.情理相依 言意共生——《狼牙山五壯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1(9):22-24.
  [4]赵平.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10(2):70.
  作者简介:
   李招娟,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清源镇第一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4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