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小学语文也是一门语言学科,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听”“说”“写”“读”的基础上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表达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知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抒发自身的内心情感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进行一番个人观点的描述,希望可以为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策略
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重要任务。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最终目的是发挥语文这门学科的语言魅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而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升华,在传授基础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不仅是阅读教学的教学目的,也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体现。小学语文课堂作为阅读教学实施的平台,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发挥最大的阅读教学效用,这就需要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断地研究和践行。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要提高语文阅读质量就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机械地传授语文知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造成学生不喜爱阅读,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一直处于低效的状态中。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时,我组织几位学生对课文中的情节进行情境再现,分别扮演课文中的壁虎、小鱼、老牛、燕子等角色,并将小壁虎长出新尾巴的情节进行删减。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都被台上的表演所吸引,为小壁虎能否借到尾巴感到担心。在学生表演完后,我询问学生是否想知道小壁虎有没有借到尾巴,学生纷纷点头,我便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样一来,通过在阅读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逻辑思维还处于发展的状态中,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而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字词、句子的背诵,却很少对课文结构和细节进行分析,没有体现阅读教学的真正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梳理分析,有利于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用意,全面掌握写作技巧。
比如,在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一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用意,全面掌握阅读技巧,我便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了如下问题:(1)弱小是什么意思呢?(2)谁是最弱小的?(3)最后,谁穿上了雨衣呢?(4)为什么萨沙不是最弱小的了呢?(5)阅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问题对课文进行梳理和分析。这样一来,通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不仅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用意,也全面掌握了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三、积累课外阅读素材,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学生阅读的舞台不应仅仅是在课堂上,在课外也可以自主阅读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进行指导,给学生制订相应的阅读计划,以此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比如,在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内容后,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他们制订了相应的阅读计划:坚持一周阅读两篇安徒生的作品,坚持一周阅读一篇中国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按时保质地执行这份阅读计划。这样一来,通过在课堂教学之后给学生制订相应的阅读计划,让学生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寓言故事,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阅读教学,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发挥阅读教學的教学价值,为培养全面健康的社会人才贡献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谢启华.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教学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35-36.
[2]周嘉芬.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课外语文,2015(6):87.
编辑 冯志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57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