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挫折感成因及应对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对小学生受到挫折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研究,探索他们碰到挫折的问题所在,说明了开展挫折教育的关键性,探讨了针对学生受挫的教育策略与实施途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挫折承受水平,使其更好地成长、成才。
   关键词:挫折教育;策略;沟通能力
   每一个人的人生并非是顺畅无阻的,经常会碰见各种难题,各种挫折。相对于中学生与大学生,小学时期的儿童具有更强的可塑性,针对他们的挫折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意义。所以,必须在儿童时期就开展挫折教育,使其初步了解面对挫折问题的对策与方式,增强其抗打击能力,促进他们成人、成才,为他们将来步入人生、踏进社会、学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概念的提出
   这里所说的“挫折”,通常指人在有目的的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难题或阻碍,导致其目标无法完成而出现的着急、急躁、失望的心理。
   小学生也会时常遇见各种挫折问题。例如,考试成绩不佳,所以被教师、父母责怪。他们的耐挫能力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流等过程中碰到挫折问题时,可以准确掌握挫折,忍受挫折,且使用一系列的心理方法,对自身的情绪进行不断调节,直到解决问题。
   二、挫折产生原因分析
   挫折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在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尝试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受挫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反映出不同的心理现象:
   1.因自我估计能力不足而受挫
   在这些小学生中,尤其是有着一定上进心的学生,通常会把班干部视作自身的努力目标,在进行评选的过程中,心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个“我”字,一旦在竞争、尝试中受挫,往往产生逃避行为,对于失败的事情不再问津,直言放弃。
   2.在学业竞争中受挫
   这是少年儿童在碰到挫折问题时经常见到的表现方式,因为一次考试结果不良或有所退步,所以出现各种紧张、焦急的情绪状态。
   3.在意外刺激中受挫
   少年儿童正处在心理、生理成长阶段,并不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个性发展、心理素养处于不成熟状态,突然出现的意外事情等对他们而言均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尤其是女同学存在意志力不强的情况。
   4.在同伴交往中受挫
   小学生属于十分特别的人群,小学是他们对世界进行了解、学习理论知识的启蒙时期。优良的人际交流关系,能够促进他们形成完善的人格。不过,如今一些同学由于交际能力不佳引起的问题,已经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挫折教育对策与实施途径
   1.从学生个体行动的角度来思考
   (1)选择性忽视:也就是刻意不重视自身的挫折与心理痛苦。对于伤怀的事情不想去体会,刻意逃避,不想要去思考。不过,必须重视尽可能使用积极的方式。
   (2)选择性重视:也就是十分重视自身的优势、成果,积极地以自身的优势对比其他人的缺点,以获得自信,用优良的考试成绩来缓解心理上受到的伤害。
   (3)改变愿望满足方式:在受到精神创伤之后,选择使用别的方法获取满足。比如,主动参与各种娱乐、竞赛活动,主动发掘自身的兴趣。
   (4)降低自身的理想、愿望与需求:也就是以贴近事实或低于实际的方式要求自己。比如:以前总要求自己成绩排进前10名,现在要求排进20名就可以了,其余时间培养一种兴趣。
   (5)请求帮助:人碰见挫折的时候,通常会不知所措,没有自己的考虑,这个时候就存在“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现象,需要和父母、教师、朋友进行坦诚的交流,他们能够给予一定的帮助,让人醒悟过来,加强自身的自信,解决存在的问题。
   2.学校方面
   (1)心理换位法。教师从学生的年龄时期与心理角度,去考虑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而学生能够站在教师与父母的立场上了解过去和将来,均利用如果自身的对象,会采取什么样的做法,以达到教育疏导的目的。
   (2)情感疏导法。老师利用某种积极情境,采用讲道理、辩论、抚慰感化以及树立榜样等形式对他们予以疏导,将理论与情感进行结合,以解决他们存在的逆反情绪,对后进生进行转化。
   (3)肯定评价法。教师通过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加强他们自尊心、自信心为切入点,及时对他们的某些良好表现作出认可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自身,找发展的切入点,借助集体舆论这一有利的教育环境来激发学生的上进意识。
   (4)自我教育法。教师把事物的真、善、美提供给学生,并出示假、恶、丑,引导学生自我认识,激起转变动机,进而向着优良的方面进行转变,增强自身的素养,增强对自己进行控制与调整的水平,进而构成优良的品质。
   3.家庭方面
   (1)改革家长包办孩子一切的教育方法,我们先要从改变父母的理念作为切入点,借助专家讲座、观看录像、家长培训等一系列方法,增强父母心理辅导知识方面的培训力度,提高父母的辅导能力和孩子的沟通能力。
   (2)切实改变教育理念和思想。素质教育在教育界提了很久,的确有一些成效,但要实现接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求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推动教育向健康轨道发展,还学生心灵的蓝天。
   总而言之,父母、老师必须转变学生对待挫折的心理状态,能够多形式地进行教育与引导,增强抗挫折的水平。对于从小成长在温室中的儿童而言,挫折是促使其迅速成长的“催化剂”,只要可以让他们尽快脱离“温室”,让他们多多经历挫折,直到具备面对挫折加以解决的能力,就必定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嘉馨.影响挫折教育的家庭因素[J].現代教育科学,2011(6).
   [2]蔡茂华.儿童挫折教育浅见[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编辑 段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5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