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文秋芳教授的“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指导,以张学新教授的“对分课堂”为模式依托,在保留传统教学方式精华的原则下,本着因材施教、个性教学的原则,按照“课文背景材料、课文讲授、课文内化理解、单词听写、课文仿写”的教学流程进行课堂教学实验。三个学期的实验教学表明,该教学模式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对该教学模式实验课堂整体效果评价较高。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英语教学;教学改革;对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5-0201-02
一、应用型院校本科生英语教学
当下,培养技术型、实践型人才逐渐成为应用型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一贯的“重知识传授,轻知识加工”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检验的需求。学生的批判性意识相对欠缺,创新思辨能力不够。而上课期间,学生积极性不够,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普遍存在着老师不督促就不进步的现象。大多学生存在老师说一句听一句,老师让看哪儿就找哪儿,期末考什么就学什么的现象。学校层面缺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机的指导和鼓励,“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产出研究、重视和评价不够”。以我院为例,在2016级招入的325名本科生中,最高分109分,最低分18分,及格率仅为10%左右。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自制能力较差,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有学生有“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所以课堂出现了不听课是正常,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反而是异类的畸形的课堂教学状态,从而给应用型院校英语教师和英语课堂教学造成巨大压力。鉴于此,针对应用型院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理论基础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在发展应用型普通高校、培养本科层次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尤为重要。而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该贯彻“因材施教”的思想。教学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灵活性应该提上日程。在我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其英语基础相对更加薄弱,怎样提高该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加强实践进而做到“因材施教”是本次大学教改的初衷所在。文秋芳教授的“产出导向法”中,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等教育理念。“学习中心说”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学用一体说”提倡“输入性学习”应该紧密结合“产出性运用”,力求“边学边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根据其教学实践提出“对分课堂”,即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其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把老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并进行交流讨论的时间错开后隔堂对分,也符合心理学角度的“内化”过程,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吸收的内容,可以在讨论课堂更好地发挥出来。考核测评过程也因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引用而强调了过程性评价,与此同时也关注到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他们可以根据个人能力确定对课程的投入。
三、实验操作步骤
本科英语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拔高。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知识应用能力,面对不同要求,灵活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此,我们从英语学习的五个角度(聽、说、读、写、译)着手设计组织了不同的教学环节。16级新生入学后,笔者在执教的两个平行教学班(共94人)开展实验教学。本次教改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系列教材第一至四册。按照学校教学计划安排进行为期16周,每周4课时的教学。两周结束一整个单元所有内容的教学,共计完成七个单元的教学任务。
具体教学环节按如下流程操作:音视频背景材料、文章串讲、课文及课后积极词汇的分类总结、课文内化理解、单词听写、写译、讲评。接触每单元的新内容之前,学生从对分易平台下载熟悉教师提前上传的本单元相关的背景文化材料,做到对即将所学内容心中有数;在第一周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利用1.5课时对本单元整体课文共同学习;课后学生通过参考译文在下次课前的隔堂时间对课文内容内化理解。在第二周的讨论课堂中,利用2课时供学生就单词的分类、单词的用法、课文中的语法句法以及课文中的重点句式进行分组讨论,原则上,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打断其讨论节奏,待小组讨论结束后,由组际间或教师解答遗留问题并就重要知识点梳理总结;利用1课时对学生背诵课文精彩段落进行互动抽查纠错(每个单元开始前教师根据对主体课文的把握,提前布置给学生本单元适合背诵的段落,鼓励能力强、基础较好的学生背诵更长的内容,课上每个小组随机抽查1—2名学生就指定内容进行背诵,同时,其他小组成员认真聆听并指出背诵过程中发音、衔接等问题,指正正确的学生给予奖励加分);最后再利用1课时进行针对课文的拓展学习(课文段落的英译汉、课文内容相关图片的描述,倾向于口语练习,鼓励学生用课文中的内容输出)。每个单元结束,要求学生提交单元总结,形式格式不限定,内容必须围绕本单元所学重点。在本次教学实践中,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进行成绩测评,由平时成绩(40%)和期末考试成绩(60%)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有出勤(10%)、小组讨论(10%)、阅读理解(5%)、课文内化理解(10%)、单词词组总结运用(5%),每项作业的最终得分为该项作业每学期7个单元的平均分。
四、结语
在本次教学改革中,实验组教师秉承传统教学精华,加强基础知识点的学习,稳步夯实学生基本的语言素养,做到学以致用,输出与输入相辅相成。实验教学依据“对分课堂”理念,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发生了质的变化。在隔堂对分思路的指导下,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作业设计的难度和时间上也较传统课堂有较大灵活性。因为作业难度呈阶梯分布,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稍加努力就可参与,基础扎实的学生则可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在测评环节中,优秀课堂表现、优秀作业等都作为奖励性手段量化后计入总成绩,将过程性评价很好地体现在成绩评定结果中。在实施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习惯得以改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24-26.
[2]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3):2-10.
[3]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2-9.
[4]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2):3-12.
[5]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
[6]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2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