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户外体育游戏中的合作行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法了解中班户外体育游戏中合作行为的特点,包括合作主题、合作策略、合作水平,以及在同伴关系中的分布情况。本研究以120名中班幼儿为观察对象,观察并记录在户外体育游戏中幼儿自主的合作行为。结果发现:(1)中班幼儿合作行为主要是共同游戏;(2)协商是中班幼儿合作行为的主要策略;(3)中班幼儿的合作水平主要处于自发性协同阶段。最后,针对如何提高幼儿合作能力,從游戏种类、游戏环境、合作榜样、合作技能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班幼儿;户外体育游戏;合作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2-0231-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由此可见,户外体育游戏就是幼儿获得丰富经验和知识的有效途径。此外,研究表明,4岁时幼儿的合作行为发展迅速,能够感知同伴的情绪变化并表达想法,遇到难题时合作的倾向性更强,所以本研究选择中班幼儿作为研究主体,对户外游戏中的合作行为展开研究,来了解中班幼儿合作行为的基本特点,以及合作行为在性别与同伴关系中的分布情况。本研究对中班120名幼儿在体育游戏中的合作行为进行了观察,一共收集到有效案例61例。对所收集的事件参照“幼儿合作行为事件编码记录表”,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逐个分析并编码记录。
一、共同游戏是幼儿合作行为的重要主题
幼儿合作行为发生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调整投放户外游戏玩具的种类和数量。案例结果表明,在61次幼儿合作行为中,共同游戏是幼儿合作行为出现次数最多的主题,占总案例的50.82%,这是因为自发游戏给了儿童更多的想象空间,有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所以共同游戏成为最主要的主题。而维护规则在收集的案例中最少,仅出现一次。在户外的自由游戏中,幼儿更主动地去寻找同伴进行活动,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但在户外活动时发生的合作行为常常被教师忽略,缺少指导,合作行为难以得到强化。
二、协商是中班幼儿合作行为的主要策略
幼儿在合作中运用较多的策略是亲社会策略,占总案例的62%,主要是协商、自觉配合、帮助等,而强制策略使用最少,仅占7%。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一旦发生冲突,教师一般会要求幼儿相互谦让,常常引导他们一起分享玩具,久而久之,幼儿会形成相互协商和相互配合来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中班幼儿的合作水平主要处于自发性协同阶段
以幼儿的合作发展水平为依据,可以将幼儿合作分为意向性合作、自发性协同、适应性协同、组织化协作。中班幼儿的合作水平基本停留在自发性协同,占总案例的75.4%;第二位是意向性合作,占总案例的11.47%;而组织化协作一次也没发生,说明这种水平的合作行为对中班幼儿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可知,3—6岁的幼儿出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发展特点是“自我中心”,虽然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难以摆脱自我中心的影响,很多时候仍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常常会因为一个小的困难或者目标产生分歧而终止合作,并且缺乏一定的计划性和组织性,高水平合作不多。
四、同伴关系亲密的幼儿更易发生合作行为
在研究中,依照幼儿合作主体中同伴关系的亲密程度进行了分类,相较关系一般和关系不好的同伴,在关系亲密的同伴间,产生合作行为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关系亲密的同伴一起游戏的时间更多,合作次数也相应增加。此外,在与关系一般或者不好的同伴提出共同游戏时,幼儿常常会向老师告状,拒绝同伴的加入。中班幼儿虽然并不能理解友谊的含义,但对于他们来说,能更多地在一起游戏、参与活动就是好朋友,与同伴的积极互动和交流有益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从而更好地进行合作。
五、小结
在对中班幼儿体育游戏合作行为的研究中,通过与主班老师的交流,发现教师在户外体育游戏中更着重于幼儿的身体素质发展,忽略了合作行为的影响;在合作能力的培养方面,更着重于室内区域活动的培养。此外,在中班幼儿的合作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合作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合作时间短,甚至有攻击性行为出现,合作体验较少。针对户外体育游戏中提升幼儿合作能力,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1.创设良好的体育游戏环境。自由、宽松的环境能带给幼儿安全感,有利于表达其内心情感,增加幼儿合作行为出现的频率。因此教师应减少干预,保持幼儿的热情和自主性,从而提高合作质量。其次,游戏的场地应当适中,过大的场地不利于教师对幼儿合作行为指导和管理;过小的场地会影响游戏顺利进行,在活动过程中易发生碰撞,出现冲突,影响合作质量。第三,教师应该提前准备好游戏所需道具、器材,以保障体育游戏顺利开展。
2.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①选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游戏。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也不一样,所以游戏内容要根据幼儿的肢体协调程度、思维发展水平等来定。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最理想状态是任务难度刚好达到幼儿“最近发展区”,使幼儿经过努力后能达到的水平。中班幼儿在运动的速度、灵活性和稳定性方面已经有了提高。精细动作进入了发展最快的时期,动作协调性增加,多余动作减少,快走、跳跃等比较自如,例如“两人三足”这个游戏就比较适合他们。②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教师选择游戏时,应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入手,优先选择具有一定情节和竞争性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合作意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幼儿在与同伴合作过程中,由于不同观点,会引发认知冲突,幼儿为达到认知水平的统一,便会积极与同伴交流,共同寻找答案。只有具有合作性质的游戏才能发展幼儿认知,培养幼儿合作能力。如果游戏内容不涉及合作,但强行要求幼儿用合作方式来完成,那么会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合作质量,使幼儿无法体会到合作带来的真正乐趣,从而削弱幼儿合作意识。因此,选择具有合作性质的游戏,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合作行为。
3.树立合作榜样。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逐步形成。强调榜样作用,人们通过观察榜样行为,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意向,这种意向会引导人们在面临类似情景时,做出与榜样相似的行为,通过榜样行为的直接示范可引发幼儿在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幼儿模仿和追赶的愿望,能直观达到教育目的。幼儿园里针对幼儿合作可以树立两种榜样:教师榜样和同伴榜样。教师是幼儿的崇拜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幼儿模仿。在体育游戏中,教师应该言传身教,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做游戏,鼓励合作能力弱的幼儿认真观察、模仿同伴的合作行为,激发自己的合作意识,掌握合作技巧。
4.帮助幼儿掌握合作技能。合作技能是提高合作水平的重要基础,是通过反复体验、总结而形成的。合作需要彼此之间的共同努力,并运用一定的合作技巧,才能顺利进行。合理的分工可以提高合作的质量。教师可以给幼儿起榜样示范作用,为幼儿直接指出如何合理分工,使幼儿认识到合作的内涵,从而在游戏中学会明确分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5.适时评价幼儿的合作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指出,强化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这种行为今后出现的概率。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需要的行为,从而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因此,体育游戏中评价环节是不容忽视的。适时地评价对体育游戏中的合作行为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每次完成合作后及时给予幼儿肯定的评价,不仅能增强幼儿对游戏的兴趣,而且能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
参考文献:
[1][美]约翰逊.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
[2]虞永平.学前儿童游戏[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268.
[3]梁志桑学前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0.
[4]李幼穗.儿童发展心理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