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用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如今的小学教育中,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地位日益提高。传统的品德教本已改为《品德与社会》,它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而新课改后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尤其是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教材主线和重点,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机结合,突出了讲诚信、爱家乡、爱祖国、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实用性;基础;有效;阶段化;教育意义
从教育方式上来看,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针对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方式,大大改善了学生以往照本宣科的“说教课”,也有力防止了封闭教育的偶然性,从而,教学本身满足了少年儿童的成长需要。现以辽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从假冒伪劣说起》的课堂教学为例。
儿童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生活也与品德分不开。因此,第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将围绕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展开。,力求学生能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关注生活中的诚信问题,学会正确看待和评价这类事件,了解不讲诚信的危害,具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学会保护自己,能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以讲诚实、守信用为根本,建立友誼。
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尤其是处于学习阶段的小学生。小学阶段主要通过人文社会学科来塑造和完善学生人格。在教学导入阶段,将重点放在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上,比如,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入新课,“同学们,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不法商贩为了自己的利益欺骗消费者。今天我们就从假冒伪劣谈起。”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加强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用性,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接下来,再采用“说一说,演一演”的方式,请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说说自己身边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食品中有哪些是假货”再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展开后续学习,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实用性更全面地展示出来。
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学生可以拿出课前收集的假货,展示并讲解,还可以口头介绍交流。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也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奠定了基础,充分展示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用性。
为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可以采取一些新闻时事作为本单元教学的依托。“生活中,假冒伪劣商品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有时甚至会威胁到生命。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假冒伪劣商品危害社会的相关报道,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在强调假冒伪劣产品的同时,也突显了诚信的重要性。为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在上组织学生组内交流、整理报道,或者在全班内互相传阅。由此引出如何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通市场,设定具体情境,“而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假冒伪劣产品时又该怎样做?”“同学们,假冒伪劣商品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今天我们就加入到大家行列中当一回小小打假员吧。”从而找出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之后引导学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买东西时,只靠消费者协会不够,应该掌握一些购买商品的常识和技巧。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分组调查,现存于社会中的一些诚信问题,并将调查到的数据稍加总结,以报告的形式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呈现出来,也可以把学生收集到的假冒伪劣商品和货真价实的同类产品在教室内摆成一个小展区。对比研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再选择一样商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自由组成一个小组。探讨假冒伪劣产品出现的原因,以及避免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好办法。在组长的带领下,推选出组员向全班汇报。采取讲解、演示、表演等方式,为全班同学做一回“小小打假员”。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其它小组可以评论其汇报成果,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样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探索符合儿童特点的品德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探索出高效的品德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品德课的教育实用性。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理念是新课程对品德学科教学最深刻的阐述。也就是说《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取材于现实,又服务于现实,要让其教育价值得到最大发挥。孩子在从学校和家庭乃至社会生活中得到有形无形的教育印记后,便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发挥其被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品德与社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用性,也将成为品德与社会教师一直探索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置与品德教育改革[J].人民教育增刊,2002
[2]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3)
[3]大连市小学生品德与社会学习质量评价标准[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9)
【作者简介】
齐冰,女;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现工作于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九化小学;从教4年;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重要荣誉】
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2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