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课堂教学问题设置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最新的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强调了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问题是“教”与“学”过程的基础。设置课堂教学问题应采取以下策略,即地理新知识的“生长点”处设问、最近发展区内设问、问题设置体现梯度。三个策略体现了以学习目标为基准,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基础,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策略;生长点;最近发展区;梯度
最新的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等强调了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教”和“学”过程的基础,是由一系列课堂教学问题组成的。如何基于地理新课程标准理念设置课堂教学问题呢?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策略:地理新知识的“生长点”处设问;最近发展区内设问;问题设置体现梯度。
一、 地理新知识的“生长点”处设问
地理知识的生长点是指学生已有的地理认知结构中,和新知识联系最密切、最接近,能够同化、“固定”新知识的地理知识或经验。例如热力环流可以作为三圈环流学习的生长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季节移动、性质可以作为气候类型成因、特征和分布、洋流分布规律学习的生长点;城市的区位条件可作为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习的生长点;整体性和差异性可以作为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培养的生长点;区域可持续发展可以作为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生长点等。
在地理新知识的生长点处设问,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地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同化新知识,扩大原有地理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处理教材内容,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高二区域澳大利亚各气候类型成因、特征描述这一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讲是学习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围绕这个地理新知识的生长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洋流分布规律,设置以下问题:
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 结合气压带风带和洋流分布图,指出影响①地的风带名称和沿岸洋流的性质。
2. 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指出冬季和夏季影响②、④两地的气压带和风带。
3. 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指出影响③地的气压带和风带。
4. 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指出影响⑤地的风带名称。
5. 结合东亚季风成因,判断⑥地冬季和夏季盛行风向、性质有何不同。
6. 在此基础上描述各地气候的特征,尝试分析各气候类型的成因。
从课堂上学生表现来看,学生能够借助生长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洋流分布规律来积极思考分析,并在较短时间内比较准确地表达出结论,同化了新知识,完善了认知结构。可见,围绕地理知识的生长点,可以有效设置地理问题,帮助学生利用生长点同化新知识,转变了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理念。
二、 最近發展区内设问
学生的认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认知水平,即学生独立学习就能回答、解决地理问题的水平;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认知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问是指教学问题的设置,不是以教师水平或教学参考书为标准,而应该针对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标准,问题不宜过难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导致学生望而生畏;也不宜过易导致学生的回答脱口而出,失去了思考价值而降低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 问题设置要体现梯度
问题设置要体现梯度是指把信息量和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一个教学问题拆分设置成若干个难度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相对独立但逻辑紧密的小问题,由浅入深,形成一系列由低到高的“认知台阶”,指导学生“拾阶而上”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的目的,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能提高回答的正确率,落实了教学内容,使学生体验回答成功的喜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符合“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
最近发展区内设问和问题设置要体现梯度,这两个策略往往是彼此联系的,在设置教学问题时应同时考虑,尤其是在新课教学导入时设问更要坚持这样的策略。例如在湘教版必修三《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新课教学中,第一次上课导入时设置的问题如下:读我国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分布示意图,思考回答什么是荒漠化?学生反应不积极,回答效果不好。课后反思应该是回答这个课堂教学问题需要考虑的信息量较大,难度超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导致学生难以找到回答的角度和思路,学习效果自然不佳。第二次上课把这个教学问题进行修改,拆分成以下两个小问题:
读我国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分布示意图,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 图示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出现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2. 在此基础上说说什么是荒漠化?
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回答比较积极,学习效果比之前有了提升。对比思考两种问题设置方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将问题的难度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并设置梯度,由浅入深,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地理新知识的“生长点”处设问、最近发展区内设问、问题设置体现梯度三个策略体现了以学习目标为基准,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基础,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也体现了“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等新课程标准理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
[2]布鲁纳,邵瑞珍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潘军,浙江省温州市,浙江省温州市第八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7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