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品格培养的理念和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版(2017年版)更加鲜明地突出英语课程育人的总目标,文化品格属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必备品格的要素之一,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文化品格内涵的阐述,帮助高中教师树立对文化品格的正确认识,并针对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落实文化品格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文化品格  高中英语教学  理念  路径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立德树人。”[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制和建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是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的关键环节。“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英语课标修订组通过反复探究,明确了英语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2]四大核心素养,由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两个方面构成,即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属于关键能力,文化品格属于必备品格。通过培养文化品格落实立德树人,把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
  一、准确理解文化品格内涵
  2017年版课程标准提出的文化品格内涵丰富,超越了以前课程标准提出的文化意识。没有准确理解文化品格内涵就不能把立德树人的总目标落到实处,使品格培养流于形式,所以通过对几种有代表性的片面认识进行解析,帮助高中教师准确认识文化品格的内涵。
  1.静态的文化知识教学并不等同于持续性的文化品格培养
  有不少高中英语老师认为,把英语文化知识教学到位,学生自然就可以养成文化品格。这种认识把静态的文化知识教学等同于持续性的文化品格培养。实际上,单纯地获得文化知识,不一定能养成修订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品格。修订版的课程标准对文化品格这个核心素养的内涵是这样描述的: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人文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文化品格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3]。从课标的界定来看,文化品格不是单纯的文化知识传授与学习,而是人的基本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师生配合实施才能实现。学生的文化品格体现在他们基于文化知识的观念表达和任务完成过程之中,体现在他们面对复杂情境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式中[4]。
  2.文化品格的内涵与外延比文化意识更宽泛
  有一些高中英语老师认为,以前的课程标准里提出的文化意识和修订版提出的文化品格是一回事,只是换了个说法而已。这种认识没有注意到两个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区别。兩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理解为文化品格是对文化意识的超越。本质上,文化品格这个概念比文化意识更宽泛,指向人的行动、态度和内心。通过课程学习,把文化知识和积极的情感外化为行动和体验,在长期的体验积累中促进文化品格形成。实验版提出的文化意识,停留在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的层次,对学生需要从文化知识中感悟出什么没有提出要求。修订版中的文化学习是在汲取语言文化、发展语言能力的学习过程中,对多元文化形成审辨性认知,对多元文化形成包容欣赏的态度,在文化对比中进一步加深对祖国文化的鉴赏,具备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意识和能力,成为具有人文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学者程晓棠对文化品格是这样描述的:“文化品格核心素养不仅仅指了解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比较和归纳语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5]。他的这一表述也说明文化品格的内涵超越了文化意识。
  3.文化品格中的文化范畴包含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
  有一些高中英语老师认为,文化学习主要就是对英美文化的学习,这种认识是对文化范畴的片面理解。课程标准修订版(2017年版)要求学生了解的文化包含两个方面: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外国文化不只局限于英美两个英语国家,因为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在世界多个国家广泛使用。借助于英语这个媒介,接触多元文化,获得更多的文化体验,更有利于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树立世界眼光。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也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文化方面的要求,不仅要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也要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比如阿拉伯文化、拉美文化等。修订版课程标准要求本土文化在文化学习中应该占据一席之地,通过文化对比,审视和鉴赏中国传统文化,用对方能够理解和得体的语言传播中国文化,也是文化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家国情怀、民族文化自信。
  4.文化品格培养促进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有一些高中英语老师认为,文化品格教学会占用语言教学的时间,考试中又无法评价文化品格教学的成果,没有必要去浪费时间。这种认识是对文化品格在语言教学中作用的低估。这种观点的错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功利化。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因为暂时没有相关的配套文化品格评价体系,就忽略文化品格的培养,忽略学科的育人作用。其二,错误理解语言学习过程。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运用语言理解和表达意义,用语言去建构意义。词汇、语法、语音等本位性知识的学习需要被运用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成意义的沟通,才能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文化能提供丰富的语境,并且对语篇深层意义的理解离不开对文化内涵的领悟,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是彼此交融的。文化品格实现了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根本不存在占用和浪费语言教学时间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途径
  1.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语篇的文化内涵
  实际教学中,不少高中教师认可的文化教学还停留在对浅层文化知识的传授,只关注英语国家的节日、食物、习俗、服饰、地理特征、行为举止等文化表层现象的讨论,对表象背后隐含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深层次差异和共性关系关注不够。要么是缺乏“文化慧眼”,从教材内容中找不到文化品格教学的切入点,要么就是文化现象的罗列和堆砌。   “文化品格不限于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而是指向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素养。这一目标把外语课程置于立德树人之大目标下,包括了情感态度、理想信念、个人修养和行为方式等未来社会需要的品格”[4]。因此,在寻找文化品格培养的契机时,不要单纯考虑文化因素,需要以文化知识为契机,寻找与育人价值培养的有机结合点,通过探寻文化,找到培养公民素养的契机,触动心灵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要反复研读教材,深入分析语篇内容,找到文化知识转化为内在气质和价值取向的切入点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突破口,才能文而化之、内化为品、外化为行[6]。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5 Unit1 Great Scientists为例,该单元语篇介绍医学科学家John Snow从发现霍乱成因的问题、提出假设、确定方法、收集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7]。文章的内容与疾病、治疗、科学研究步骤和方法有关。这个语篇并不包含明显的文化表层知识,没有食物、节日之类的文化因素,但是细细研读语篇主题之后,不难發现科学家John Snow在霍乱防治领域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正直的人品和科学严谨的科研态度。这个语篇的价值是,语言反映出伟大的科学家之所以伟大的品质,科学精神在科学家事业上的作用可见一斑。通过发现、思考科学家John Snow的科学精神和事业的关系,就可以找到育人价值的结合点,触动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到途径。
  2.通过分层活动把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实际教学中,高中英语老师关于文化的教学还是停留在认知、了解的层面,没能提供文化感知、文化体验的活动。由于英语考核评价体系中,只针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考查,语言被当做一门工具在学习。文化知识只是语言学习的调味品,主要起到背景的作用,用来导入语言知识。对文化的了解最多停留在了解文化知识、形成文化意识即可,至于如何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把文化知识转化为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认知、行为、态度和品格,教师觉得无所适从。
  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活动不是指如何开展基于文化知识、文化背景和文化事实的静态文化知识的组织教学,而是如何组织文化比较、文化感知、文化体验、文化剖析、文化反思之类的活动。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促进文化品格的形成,让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品格整合起来共同发展。文化品格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分段分层逐渐累积文化探究的体验。一般而言,可以有感知、比较、评价、解释、归纳、表达、运用等层次的选择,不需要每个单元都完成从浅层到深层的完整过程。可以侧重打造促成价值观形成的讨论分析,可以侧重需要行动和体验的活动,可以是文化对比中的观察,可以是审视、反思中华文化,可以是纯粹的阅读、感知多元文化,积累感性认识,完全依据教学的内容和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当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是影响教师选择文化的重要因素。
  3.在教学中增加中国文化,培养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潜意识中认为学好英语就要多关注英语文化,加上教材中中国文化缺失,自然而然重视英语文化,忽视中国文化。文化教学中对中国文化鉴赏不足,甚至有褒英贬中的趋向。
  语言与文化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了解多元文化,不是为了全盘认同接纳,而是为了汲取世界多元文化精华,审视和品鉴中华文化,更好地和谐共存和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通过文化对比,增加新的角度,选择传统文化中具有启示意义和价值的内容继承和延续,思考和践行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这样才能提高文化自省力和文化自信力,才有能力推广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4.文化教学与语言学习之间的渗透融合
  英语学科区别于语文、历史、政治等其他人文学科培养文化品格的独特性是通过双语语言媒介,从语言差异入手,从体验感知多元文化表象的异同开始,最终完成品格塑造。简单点说,就是通过语言教育完成学科育人。语言能力这个核心素养也要依赖文化品格走向深层次发展,彼此渗透融合,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英语学科的基石,以文化品格为内容学习语言,语言能力是基础。
  可以通过单元教学中的整合教学来实现文化教学与语言学习的统一。在语音、词汇、语法这类本位性语言知识的学习中,文化品格只是通过词汇和语言点零星渗透。例如词汇教学中,可以结合词语在不同文化中的隐含意义和联想意义,结合所学单元的内容和主题,见缝插针“渗透”这种文化知识。在语篇的学习中,为语言运用提供了具体的语境,除了获得语言的浅层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解读语篇的深层意义,例如语言的联想意义、引申意义、情感意义等。这些意义都与文化密切相关,所以,这个阶段的主体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文化品格的培养,语言知识的学习是从属的。即使语言能力不能完全为文化内容的学习服务,也要坚持内容为主导,在内容的带动下学习语言。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2] 屈凌云.谈修订版课标中的语言能力——专访课标修订组专家吴一安老师[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7(0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高洪德.文化品格目标:英语课程的重要发展[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7(01).
  [5] 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05).
  [6] 武和平.因文而雅,由文而化——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文化教学[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7(06).
  [7] 高洪德.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与实践探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8(04).
  [作者:喻侯林(1978-),女,湖北公安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13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