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的物理预习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新课改下,预习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科学认知物理知识,突出学生课堂主人翁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经常忽视预习,依赖“灌输式”的学习方式死记硬背知识。这造成了物理教学效率低下。为此,在素质教学的大环境下,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了初中物理预习问题,期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翻转课堂;预习
近几年,翻转课堂成了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所谓翻转课堂,其教學过程分为课前和课上两部分。课前环节,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资源,有针对性地预习知识;课上环节,集中解决学生预习中存在的疑点,完成知识的内化,最后进行总结反馈。所以,翻转课堂是基于良好预习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模式下,预习环节被放大,学生不得不主动预习、自主学习,以保证课堂学习效率,有效解决“难学”的问题。那么,在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呢?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制作自主学习微课
在翻转课堂模式中,为了保证学生能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完成知识的内化,在预习环节,师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师需要设计教学微课并在课前将微课提供给学生。因为微课是一种短小精悍、语言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所以,优质的微课资源是预习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制作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我将以“密度”预习中的微课设计为例进行讲述。
首先,分析“密度”教学内容,详细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包括:密度概念、公式及其应用;其次,确定学习方法,如实验探究、情境体验;之后,依据方法和学习内容设计微课。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我将密度概念和应用设计成了两个微课,每个微课在5~10分钟,内容包括:知识点讲解、配套习题;最后,将制作好的微课进行打包,上传到线上学习平台,如微信、QQ、班级云空间等,供学生下载学习。
而在微课的辅助下,学生既直观、具体地学习了“密度”知识,提高了预习效率,又有效进行了知识点的巩固训练,排查出了预习效果不佳的地方,为课上疑难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下发预习内容清单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教师的“附庸”,学生的活动是跟随老师的行动而定的。所以,学生没有形成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这两个概念,一直在“囫囵吞枣”式的学习。也因此,学生对物理知识和概念理解不清,无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他们就会有学习的方向感和学习动力,这样学习效果自然好。因而,在翻转课堂中,在预习环节,教师要设计一个预习内容清单,包括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先培养学生“学什么”的意识,再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学”的问题,从而提高预习效果,高效学习物理知识。
例如:在预习“密度”时,在制作完微课之后,我又设计了一个预习内容清单下发给学生,使学生在清单的指示下结合微课资源,高效预习书本知识。预习内容清单具体包括:
1.学习目标:(1)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2)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不同;(3)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设计: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步骤包括: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测量有关数据、根据数据描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分析得出结论。
在预习内容清单的指导下,首先,学生建立了“学习目标”意识,并根据学习目标,有层次地预习了“密度”知识;其次,学生就课堂设计内容还原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了用比值方法定义密度概念。通过预习内容清单,学生提高了预习效果。
三、微信实时答疑解惑
在预习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和知识点所要求的认知实力存在差异,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而这些学习问题会影响预习进度,阻碍学生有效预习。这也是传统教学中学生不愿预习、懒于预习的一个原因。针对这一问题,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微信、QQ等,实现师生的实时交流、互动,帮助学生解决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预习,提高预习的效率。
例如:在预习“密度”时,为了确保学生有效预习,我建立了微信群,一方面,监督学生预习;另一方面,解决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在练习巩固习题时,针对“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哪个大”这一问题,学生存在疑惑。于是,我通过微信群中的视频功能,连接了具有相同问题的几名学生,进行了统一解答。而这种实时在线解疑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了预习效果。
总之,在翻转课堂下,学生看见了“预习”,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这对于学生学好物理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邵惠勇.新课标条件下初中物理学习中预习习惯的培养应用[J].新课程(中),2015.
[2]吴中荣.“翻转课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编辑 李烨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5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