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是学生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基于核心素养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课堂渗透时,要通过以下几大方面,坚持做到更新教育形式以及内容,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加强古文诗歌诵读,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挖掘教材内容深度,渗透传统文化;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传统文化。以此来不断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核心素养;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思考
一、更新教育形式以及内容,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课堂中,最重要的是适时融入传统文化精神。一方面把传统文化渗透进小学语文课堂,另一方面把传统文化教育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形式,也可以学习到传统文化精神。虽然不像古人那样穿汉服说文言,但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当代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及精神。教师应将内容有意识地渗透进教学,让学生学习处事礼仪、优良品德及文化素养。在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才会把好的习惯传递给学生,对学生言传身教,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要求学生。教师可在黑板报及宣传栏中书写或张贴传统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加强古文诗歌诵读,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方方面面,有丰富的内涵,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各个版本的教材也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但是这些内容有个共性,大多都是容易理解的古文、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比较适合学生诵读记忆,诵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更直接、更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古代的教书先生在教授知识之前,会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直到背得滚瓜烂熟,再进行讲解,效果会比不熟的时候好很多。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也可以借鑒古人的方法,在课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诵读,对课文进行熟悉,学生会在诵读时感受古文和诗歌当中的结构和韵律美,感受传统文化所带来的魅力。不同的年级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诵读。也许学生一开始并不理解或者记忆深刻,但是传统文化的种子得以深入人心,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小学时所读过的文章携带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便会在他们身上慢慢显露出来。
三、挖掘课堂教学内容深度,渗透传统文化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师在进行渗透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课本教材为基础,以传统文化为延伸对课本教材进行深度挖掘与解读,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奇妙,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挖掘教材,让教师语文课堂的教学不单单成为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例如,教师在进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的讲授时,要把海伦·凯勒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她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与我国司马迁牢狱内忍痛创作《史记》的事迹相结合,以此来引出我国的传统文化,并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当中,继而提高他们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传统文化,增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时间
只在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远远不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在课余时间多做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传统文化知识是有限的。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无限的。所以,课余时间的学习更为重要。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对课本上的知识有更多的见解及深刻的了解。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时间地点会比学校更为轻松、自由。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会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文素养,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个人能力。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小学语文老师更要重视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提高学生个人能力和素养,有利于更好地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所以课余时间的学习和扩展,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和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魅力和精髓。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当代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及精神。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的历史所留下的瑰宝,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需要老师们不断努力和共同探索。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核心素养下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时,要坚持做到以上几方面,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使自己的身心更加富有内涵,继而使得小学语文的学习生活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翟丹.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培养的意义及策略[J].小学语文,2016(9).
[2]王如江.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小学教育,2015(2).
[3]韩沐辰.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发挥角色作用[J].小学语文,2017(11).
编辑 张佳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5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