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今,初中语文对自读课文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自读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是锻炼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阶段。英国曾经有言:基础不良的好建筑是没有的。好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初中就是这样一个塑造学生的阶段,所以,初中教师应该极其注重学生的自读能力。针对自读课文的教学,很多教师感到极为困扰。如何提高学生的自读自学能力成为重点。本文针对自读课文的缺点和解决对策做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读课文;解决方法;阅读能力
  新的课程要求,自读课文在语文课本中占较大部分比例。作为单元排列的有机组成部分,自读课文对学生的阅读水平有相当程度的鍛炼。由于自读课文在考试中不受重视,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常常忽略这一教学内容。一般来讲,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只是把文章简单地读一遍,并没有深入的思考,教师也未及时给出提醒并且检查自读结果,这样下来自读效果自然不佳。教师的这种放任行为也不会对学生的自读能力有所帮助。
  自读课文是学生锻炼阅读的重要方法,对学生的语言思维、欣赏水平、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也是对讲读知识的提炼升华。概括地说,自读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方面的能力,学生能力的提升也会帮助其提高阅读质量。讲读课文给学生带来准确无误的语文知识,自读课文则对其进行补充、思考,使学生得到整体的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能力。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自读课文的难处呢?
  一、 把握阅读基本要求
  学生从小学过渡到初中之后,教师对其应该有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小学语文的阅读通顺。初中语文无论是对于基础文章,还是课外读物,都应该进行有意识的训练。首先,教师应该提前告知学生预习课本文章,让学生对基本课文有大概的了解,知道文章的背景以及讲述的内容,避免在课堂上出现不认识的生词。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划分段落,理顺层次关系,简要说明每个段落的中心意义。在这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摘抄认为出色或是喜欢的句子,并尝试自己点评。这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对思维意识的锻炼。最后,学生可以将不懂的问题标记,在课上提问,由教师进行解答。
  二、 速读与精读结合
  一般情况下,学生课堂上自读文章的时间较少,只有几课时。这对于学生自读能力的训练是不够的。想要在自读时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要锻炼学生速读的能力。速读即在短时间阅读课文时重点捕捉文章的主要思想,对不必要的信息有所忽略。着重找出关于文章主旨的句子和段落,快速了解全文概貌,如前期背景、人物特点、主要事件等等。速读之后,学生应更进一步学习精读。精读的目的在于掌握句子结构,分清句子层次,用更清晰的条理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意味。通过速读与精读结合,学生可以快速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提高阅读质量和欣赏水平。
  三、 设计文章纲要
  纲要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服务于文章主题,对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有重要意义。纲要既表明了文章重点,又兼顾细枝末节。就好像人都有脊梁一样,每篇文章也都有各自的纲要。比如,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有一篇文言文《伤仲永》,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在自读《伤仲永》之后,即可按照文章层次设计纲要,教师可以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规划纲要。第一点,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第二点,《伤仲永》一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简要分析。第三点,方仲永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了解这几点之后,文章的大致内容、中心思想就显而易见了。学生在完成纲要的过程中,独立思考问题,不仅对于自读能力有帮助,更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语文水平。
  四、 及时解决自读过程中的困惑
  学生在讲读课打下基础后,可以通过讲读课的知识进行自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要及时标记,向教师请教,教师在基础阶段的指点极其重要。在我看来,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帮助学生理顺文章,理解课文。(1)点拨式,比如《岳阳楼记》一文,学生对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刻,这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联系文章的背景、主旨来感受这两个句子所饱含的情感。(2)引诱式,比如在解释词语、理解句子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引学生联系上下文来感悟,避免直接告诉答案导致学生印象不深刻不理解的局面。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相关例子引导学生联想到课文中的问题,在学生思路混乱的时候,教师要直接告诉学生的问题所在。(3)启发式,教师可以在学生自读文章时指导学生通过课文思考更深刻的问题。众所周知,初中语文的课后习题一般只有几个,这几个固定的问题会导致学生习惯性思维固化,所以教师可以指引学生自己思考一些课后没有的问题,并帮助解答。
  五、 比较阅读,分析相似课文
  对于不同类型的自读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学会变通,找到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在结构层次上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并对文章的结构内容、表达形式、中心思想进行总结归纳。每篇文章的结构之间都会有相应的规律,只要细心阅读就可以找到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对于相似的课文,教师要辅导学生梳理归纳,在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锻炼学生的思辩能力,通过思考找出相似之处,辨别其中细微的不同,在辨别的基础上,提升阅读趣味,提高对阅读的欣赏能力。譬如《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者皆抒发积极向上的中心思想,然而《岳阳楼记》作者是为了规劝友人,勉励自己,崇高的精神境界让人敬佩,《醉翁亭记》则有些寄情于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这两种不同的情怀也可让学生更清晰分辨出来。
  六、 结束语
  目前,大部分学生在自读的期间只是单纯地通读全文,这种情况导致学生思维模式僵化,不了解文章全貌,更忽视了思考的重要性。孔子曾有言:学而不思则罔。大致意思是学习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由此可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注重思考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学会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充分做好课件、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自学自读能力,让学生毕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郑晓刚,邓彤.自读课:教什么与怎么教[J].中学语文教学,2010(4).
  [2]白建民.论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
  [3]刘菊英.试论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表达能力[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6(11).
  作者简介:
  毛文娟,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63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