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体育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体育作為学生身体素质的学科,是强健学生体魄,塑造学生坚毅性格,提高学生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在农村的环境下,学生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强,但是学习压力的增加也使得身体素质急需提高,因此农村体育教师也应该不遗余力地为学生设计出高效的运动策略,从而让学生的身心发展得到保障,从而“心无旁骛”地开展学习活动。
关键词: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小组合作
在农村初中体育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教学,为教师与学生带来了新的课堂模式,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体育训练积极性,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也能够减轻体育教师的教学压力,促进体育教学的高效化。合作是学生的能力的表现,小组合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强有力的推动,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所总结的教学经验,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带来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建议。
一、 组织讨论,给予学生自主空间
在日常的农村体育课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体育教师总是不苟言笑地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体育动作与技能,然后带领学生开展集体训练,而学生面对这样的教学氛围总是缺乏兴致,心不在焉地舒展着自己的身躯,严重地影响了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为此体育教师可以转变现状,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在本节课的活跃度,比如教师在开展新内容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此过程中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在小组内挑选出一名学生作为代表发言。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激情得到释放,同时也能够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
例如,教师在讲解“足球”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平常踢足球的时候用脚的哪个位置踢呢?”然后让学生根据该问题开展讨论,大家热烈的探讨声此起彼伏,教师也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游走,从而观察各个学生的表现。最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与教师通过讨论“足球”的问题。当该环节结束之后,学生们掌握了踢足球的技巧,一般用脚的内脚背、外脚背踢球,不同的踢球位置会产生不同的踢球效果。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教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那么学生对该知识的印象也必定会加强,从而增强本节课的教学质量。
二、 引入竞争,激发学生合作潜能
初中生的身体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各个身体机能也得到了有效的舒展,为此体育教师应该趁此机遇,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身体爆发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育实力。在小组合作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因素,让充满好胜心的初中生在胜负之间挖掘自身的潜能,扫清胜利道路上的障碍,从而发挥出自己的体育极限。但是教师也要适当地设计竞争机制,以学生的身心安全与健康作为前提,彰显出初中生的生命活力,既能够激发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调意识。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长跑训练时,根据学生的身体特征将其分为男生队与女生队,男生需要开展1000米的训练,而女生则是800米,此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训练,特意引入了竞争机制,男女生队用时最短的队伍获胜,并且获胜队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而失败的队伍则要接受20个蛙跳的惩罚。竞争、奖惩、性别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足以让学生的小宇宙得到爆发,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无限潜能,同时也将合作任务分别落在每一位学生的肩膀上,让学生明白个体与团队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 科学评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当成绩不再作为教师考核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那就说明教师开始真正地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农村的教育体系中对体育学科不够重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将重点放在文化课成绩中,殊不知忽略了学生最基础的身体素质发展,无形中为学生传递了不正确的发展理念。为此体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采用科学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体育学科,规范自身的体育技能与动作,从而塑造一个强健的体魄,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但是在最终考核中却不如人意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学生表扬,不要专注于成绩的好坏。学生的发展在于教师的引导,而科学的评价为学生发展带来了无形牵引力。
总而言之,在农村初中体育课堂中开展合作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既能够充当管理者,同时也要承担“顾问”的责任,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为学生的自主训练与讨论做出正确的指导与引导,最终才能够发挥出小组合作教学的真正作用。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教师应该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权利,以学生为本,才能够让农村体育课堂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卢伟清.初中体育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2018(30):30-31.
[2]李静.浅谈小组合作训练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0):71.
作者简介:包仕燕,广东省河源市,河源市东源县实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6718.htm